58歲陳姓女性罹患晚期肝細胞癌,因12.6公分大腫瘤破裂造成腹腔出血,經SBRT放射治療合併免疫及標靶藥物治療後,腫瘤成功縮小至5.8公分,為後續手術治療帶來新希望。

台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常佑康表示,這名病人原本因腫瘤過大且緊鄰大血管難以切除,經討論後選擇在兩週內進行五次大劑量的「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並配合免疫藥物和標靶藥物治療。
常佑康指出,「動脈栓塞術只能暫時控制破裂的肝腫瘤出血,無法縮小腫瘤或長期控制病情,針對這類無法手術的肝癌病人,除了藥物治療,支持性治療外,已有國外研究證明,放射治療合併免疫藥物積極治療,會有顯著的加乘效果,比單獨使用有更好的腫瘤反應率。」
相較於傳統需要20至30次、每次2-2.5Gy的放射治療,SBRT採用少次數、大劑量方式,總劑量約40-50Gy,單次8-10Gy。常佑康醫師解釋,這種治療方式能有效使腫瘤細胞死亡,達到腫瘤縮小或消失的效果。

為確保治療精準度,醫療團隊會以儀器壓迫橫膈膜限制腫瘤移動範圍,並進行三組電腦斷層掃描,包含一組標準速度及兩組慢切掃描,藉此掌握腫瘤在呼吸週期中的位置與移動範圍。
根據國外研究數據顯示,SBRT治療肝癌的五年局部控制率可達82%,且五年存活率也有明顯提升。常佑康醫師提醒,若肝癌病灶位置合適、病人肝功能狀況允許,手術仍是最理想的治療方式,但對於無法開刀的病人,SBRT是值得考慮的治療選項之一,建議及早就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