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腸癌患者年齡層出現兩極化趨勢,除了80歲以上高齡患者增加外,50歲以下年輕患者也大幅上升!對此,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糠榮誠分享,過去就曾遇到年僅19歲的患者,因長期飲用烈酒,有排便問題就醫才發現罹癌了。

臺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受中天新聞《健康我+1》頻道訪問表示,大腸癌的形成與飲食習慣、體質及年齡都有關係,目前台灣大腸癌患者呈現雙峰現象,除了80-90歲的高齡患者增多外,5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也增加到2-3成,他解釋,高齡患者「活越久,吃下肚的致癌物就越多」,且許多高齡患者都會因年紀大了而不想就醫檢查,而5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則大多數是因飲食習慣導致。
糠榮誠分享,過去曾遇到年僅19歲的大腸癌患者,該患者表示從國中就離家出走到酒店當少爺,因酒客常點威士忌又不喝完,當時覺得威士忌很貴不想浪費,所以整理桌子時他也會將顧客喝剩的酒喝掉,每天大約可以喝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瓶,就這樣持續約3年,直到出現排便困難症狀就醫,檢查才發現腸道內已有一個7公分大的腫瘤。
糠榮誠還分享,另一位補習班老師因下班回家的路上都會買一包鹹酥雞回家吃,結果血便就醫觸診就摸到腫瘤了;此外,他也提到,即使長期食用素食也不能完全避免大腸癌,因為基因因素約占一半以上的致病風險,他表示,過去也曾有一位慈濟師姐吃素30年仍罹癌,哀怨嘆「是不是有得罪佛祖,才會吃到不好的東西」。

針對預防措施,糠榮誠建議,一般民眾應在50歲前進行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若家族有大腸癌病史,建議40歲前就要開始進行檢查,目前國健署已將大腸癌篩檢年齡從50歲下修至45歲,顯示對此問題的重視。
最後,糠榮誠也強調,癌症的形成與多重因素有關,包括致癌基因、生活習慣等,雖說人體內的T細胞免疫系統能夠將少數癌細胞消滅,但若免疫力低下加上長期熬夜,就可能導致癌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