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喝奶量驟減、沒精神 竟是「動脈導管未閉」害心臟衰竭

分享:

出生僅四個多月的女嬰,因動脈導管未閉導致心臟衰竭,所幸及時在大林慈濟醫院接受心導管手術治療,術後恢復良好,體重也回復正常狀態。

出生四個多月的陳小妹,因滿月時醫師聽診發現心雜音,於門診檢查心臟超音波,確診為動脈導管未閉的狀況。(圖/大林慈濟醫院)

這名陳姓女嬰在滿月時,經由醫師聽診發現心雜音,進一步門診檢查心臟超音波後,確診為動脈導管未閉,由於可能導致心臟衰竭,因此轉診至大林慈濟醫院治療。

大林慈濟醫院兒童心臟科劉瑋莉醫師表示,動脈導管是連接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血管,為胎兒時期的正常構造,但出生後應逐漸收縮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約占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10%,隨著超音波檢查技術普及,診斷率也隨之提升。

劉瑋莉醫師診治後進行經心導管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手術,術後陳小妹恢復良好,喝奶量明顯提升。(圖/大林慈濟醫院)
劉瑋莉醫師診治後進行經心導管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手術,術後陳小妹恢復良好,喝奶量明顯提升。(圖/大林慈濟醫院)

陳小妹的母親指出,在月子中心時,醫師巡診發現寶寶心律偏快及血壓偏高,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動脈導管未閉的症狀。作為第一胎父母,她一度擔心到幾乎罹患產後憂鬱症,後來經由網路搜尋得知劉瑋莉醫師有相關治療經驗,才前往就醫。

起初由於陳小妹月齡尚小,且動脈導管不大,也無明顯心臟衰竭症狀,醫療團隊先採取藥物治療,預防心臟衰竭。但在四個多月大時,托嬰中心老師發現她喝奶量遞減、活動量減少且精神狀況不佳,立即返院檢查,發現動脈導管不但未縮小反而持續擴大,可能導致嚴重心臟衰竭。

劉醫師發現陳小妹動脈導管管徑沒有縮小,持續擴大可能導致嚴重心臟衰竭,夫妻倆為了女兒健康著想,因此決定做手術。(圖/大林慈濟醫院)
劉醫師發現陳小妹動脈導管管徑沒有縮小,持續擴大可能導致嚴重心臟衰竭,夫妻倆為了女兒健康著想,因此決定做手術。(圖/大林慈濟醫院)

劉瑋莉醫師解釋,此類病症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出現心雜音、心內膜炎感染,較大的開放性動脈導管更可能引發餵食困難、生長遲緩、呼吸喘促等心臟衰竭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肺動脈高血壓。

手術過程中,醫療團隊在病童深度鎮靜狀態下,僅需在鼠蹊部開兩個微小的血管穿刺傷口,透過施打顯影劑確認開放性動脈導管大小後,選擇適當的關閉器進行封堵。整個手術過程包含麻醉及準備時間約1-2小時即可完成,術後隔天病童便能順利出院。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