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基爾大學最新研究發現,轉身動作變慢可提前約8.8年預測帕金森氏症的發生,成為早期偵測的重要突破。這項研究顯示,比起常見的手抖症狀,轉身動作異常能更早反映出神經系統的退化變化,為疾病預防與早期介入提供了新方向。

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在其臉書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中指出,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疾病,會導致手抖、動作緩慢、說話聲音變小等症狀。雖然這些症狀多見於中老年人,但在明顯症狀出現前,大腦早已開始產生變化。若能在疾病前驅期提早發現,就有機會提早保護腦神經、延緩惡化。
德國研究團隊邀請了933位年齡介於51至85歲的志願者參與研究,讓他們配戴可偵測動作的智慧手環,長期記錄走路與轉身的表現,並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結果顯示,23位在研究期間被診斷為帕金森氏症的參與者,在確診前約8.8年就出現了「轉身變慢」的異常現象。
黃軒醫師解釋,轉身比走直線困難得多,需要肌肉平衡、空間定位與大腦指令的同步運作,對神經系統而言是一項「高難度動作」。帕金森氏症初期,大腦控制運動的區域開始退化,最先受影響的就是這些需要高協調度的動作,因此「轉身慢」比「手抖」更早出現,成為敏感的早期信號。

研究也發現了風險因素的差異:男性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是女性的4倍,且年齡每增加1歲,風險就提高約15%。這意味著年紀越大的男性,越需要注意身體動作的細微變化。
黃軒醫師進一步歸納了帕金森氏症發展的時間軸:診斷前9年出現聲音和臉部表情失調以及轉身角度變差;8年前手指開始抖動;7年前手臂擺動惡化;6年前走路開始不穩;4.5年前出現下肢碎步和不均衡;4年前平衡感消失、肢體僵硬和緩慢。
除了「轉身慢」外,帕金森氏症的其他早期徵兆還包括嗅覺變差、便秘、睡眠時手腳亂動、說話聲音變小,以及走路時一隻手不擺動等。黃軒醫師建議民眾學會觀察自己身體發出的微小訊號,因為及早發現這些變化,可能是提早守護腦部健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