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0歲退休男性科技業工程師,幾年前確診為阿茲海默症輕度認知障礙,在接受治療病情穩定,公司在他屆齡退休後還聘請他擔任2年公司顧問。今年初,開始頻繁出現重複提問且心情低落。所幸,在經過認知功能測驗與PET檢查後,確認他還維持在輕度認知障礙,並無退化為輕度失智症。

在專業評估下,他加入了新型標靶治療的臨床試驗,並積極投入社交活動與認知訓練,夫妻倆更一同報名參加社區繪畫班,也讓生活多了色彩與節奏。目前已將定期回診納入生活常規,太太也感動地說:「他心情好,我就開心!」
根據衛福部委托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台灣2024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為35萬人,佔同齡人口近8%;且年齡層越高,失智症盛行率越高。依國家發展委員會的中華民國人口(中)推估(民國113年至130年)資料,預估2041年,失智人口恐近68萬人,盛行率近10%,成長幅度驚人。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徐榮隆理事長指出,阿茲海默症屬於可早期進行精準診斷與標靶治療的失智症類型,主要成因為腦內毒性類澱粉蛋白異常堆積,形成斑塊並干擾腦神經,導致腦部結構改變與萎縮,進而影響記憶力與認知功能。現階段已有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治療問世,針對疾病根本機轉介入,直接鎖定毒性蛋白,活化免疫細胞清除斑塊,減少對腦神經的傷害,進而延緩疾病惡化,堪稱是二十年來的重要里程碑。

徐榮隆理事長進一步強調,新型標靶治療主要適用於早期階段的輕度認知障礙以及輕度阿茲海默症病友,並非所有病友皆適用,需經四項關鍵檢查,確認是否適合:認知功能評估、類澱粉蛋白檢測、腦部核磁共振、以及APOEε4基因檢測。
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顧問醫師暨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胡朝榮院長指出,輕度認知障礙惡化至輕度失智平均僅需3至5年。由於阿茲海默症為不可逆的疾病,早期診斷是關鍵。
失智症的十大警訊包括: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計畫或解決事情困難、無法勝任熟悉的事務、對時間與地點感到混淆、對視覺影像與空間關係理解困難、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物品亂放且無法找回、判斷力減弱、不參與社交活動,以及情緒與個性發生明顯改變。徐文俊理事長呼籲,若自己或親友出現上述警訊,請儘早就醫、諮詢專業醫師,讓關心成為守護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