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河南鄭州醫院近日收治一名年僅26歲的男子,原來患者旅遊返家後,因連續出現肝臟異常腫大與劇烈腹痛而就醫,檢查結果疑似罹患「肝包蟲病」,俗稱「蟲癌」。

根據引述醫院說法,這名患者在大草原旅遊期間,幾乎每天都食用羊肉串,且一天至少兩次,對肉串是否完全熟透並未特別留意。返鄭後僅短短數日,就因身體不適被送進醫院。醫師研判,未熟羊肉中可能存在棘球絛蟲的幼蟲囊泡,經由消化道進入人體並寄生於肝臟,引發肝包蟲病。
肝包蟲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疾病,好發於西藏、新疆、青海、內蒙古等牧區。犬隻與牛羊是主要宿主,人類則屬偶然感染。患者在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隨著寄生蟲逐漸繁殖,會造成肝臟腫大、腹部劇痛,嚴重時甚至導致黃疸、腹水或肝功能衰竭,因此被俗稱為「蟲癌」。
主治醫師進一步說明,該疾病潛伏期長,可能從數月到數年不等,且一旦形成囊泡,治療往往需要手術切除或長期藥物抑制。若未及時診斷,死亡率極高。這名患者因症狀明顯且就醫及時,目前正接受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醫師提醒,民眾前往牧區旅遊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避免食用未徹底加熱的牛羊肉,包括烤肉串、火鍋涮肉等半生熟食物。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避免與牧區犬隻密切接觸,並勤洗手。三、若旅遊回來後出現長期腹痛、肝臟腫大或不明原因的消化道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
專家也指出,隨著國內外草原旅遊風氣盛行,遊客對當地飲食風格往往充滿興趣,但忽視了潛在風險。由於肝包蟲病早期難以察覺,若任由病情惡化,治療難度極高。因此,除了食物安全,旅客也應注意飲水與衛生條件,避免因一時疏忽而付出健康代價。
院方強調,這起案例再次提醒大眾,牛羊肉雖是牧區飲食特色,但務必要「煮熟、烤透」才能安心食用。只有加強飲食安全觀念,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CTW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