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醒就吃早餐恐增「儲脂」風險!中午是碳水攝取最佳時機

分享:

不少人在攝取碳水前會擔心「吃多少會胖」,但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澄清,關鍵其實不是吃了多少,而是什麼時候吃。人剛醒來時,胰島素是一天中最低點,此時高皮質醇、高胰高血糖素與高血糖,會讓人對碳水的反應比較差,若是一醒來就吃碳水,可能會放大血糖波動,增加儲脂風險。

李思賢表示,大多數人平常攝取的碳水量遠超過身體的需要。(示意圖/123RF)
李思賢表示,大多數人平常攝取的碳水量遠超過身體的需要。(示意圖/123RF)

「晚一點吃早餐,等身體的代謝節奏穩下來再開始進食,會是比較理想的做法」李思賢在臉書撰文道,大多數人平常攝取的碳水量遠超過身體的需要,隨便一頓早餐的貝果或吐司,加上含糖咖啡,午餐若再來盤義大利麵,碳水量就輕鬆突破350克。

但身體真正需要的,一天可能連100克都不到,「重點不是把碳水完全剃除,而是要在身體『最會利用』它的時間出手,而且要選對來源,像是糙米、黑米、芋頭,這些才是你想要的燃料,不是讓你昏沉想睡的加工澱粉」。

李思賢表示,身體最擅長利用碳水的時間是在中午左右,此時胰島素敏感度達到高峰,如果吃了碳水,血糖不容易飆升,也比較能被細胞拿來當能量,而不是儲存成脂肪,相對於在晚上攝取碳水,白天吃碳水的減重效果明顯更好、血糖與胰島素也更穩定,甚至連飢餓感都比較低,身體「燃燒燃料的效率」也比晚上高。

身體最擅長利用碳水的時間是在中午左右,此時胰島素敏感度達到高峰,如果吃了碳水,血糖不容易飆升。(示意圖/Pexels)
身體最擅長利用碳水的時間是在中午左右,此時胰島素敏感度達到高峰,如果吃了碳水,血糖不容易飆升。(示意圖/Pexels)

李思賢也說到,如果早上有運動,或者接下來的活動量很高,這個時段吃碳水的效益會再放大,根據研究,早上身體偏好使用碳水作為能量來源,加上這時肌肉對胰島素的反應也比較好,吃進的碳水比較容易進到肌肉當燃料,而不是流進脂肪細胞當庫存;若整天都坐著沒動,早上就不建議吃太多碳水,建議選擇以蛋白質或健康脂肪為主的早餐。

不過,李思賢指出,早上剛起床不應立刻吃早餐,這不代表要跳過早餐,而是稍微延後進食時間,讓身體完成一段自然的脂肪燃燒,由於剛醒來的時候,胰島素是一天中最低點,加上所謂的「黎明現象」,此時的高皮質醇、高胰高血糖素與高血糖,會使人對碳水的反應比較差,要是一醒來就吃碳水,可能會放大血糖波動,增加儲脂風險,「晚一點吃早餐,等身體的代謝節奏穩下來再開始進食,會是比較理想的做法」。

而關於「晚上能不能吃碳水?」的問題,李思賢認為「答案不是絕對禁止」,關鍵是掌握量和時機,如果在晚餐時間只攝取一點點碳水,像是半顆地瓜或一小份南瓜,對某些人反而助眠效果,因碳水會促進血清素與褪黑激素的生成,能幫助副交感神經上場,讓你比較容易進入放鬆模式,但這前提是「適量」而且「提早吃完」,最好是在傍晚5點半或6點前,千萬不要把吃宵夜當藉口。

然而運動完的那段時間,其實是燃燒脂肪最有效的時候,如果這時立刻吃碳水,就會中斷這段免費燃脂的機會。(示意圖/Pexels)
然而運動完的那段時間,其實是燃燒脂肪最有效的時候,如果這時立刻吃碳水,就會中斷這段免費燃脂的機會。(示意圖/Pexels)

至於「運動後該不該馬上補碳水?」李思賢說明,過去大家會認為運動完應立即吃東西,最好在30分鐘內吃進碳水,才不會浪費恢復期,然而運動完的那段時間,其實是燃燒脂肪最有效的時候,如果這時立刻吃碳水,就會中斷這段免費燃脂的機會,同時也可能削弱運動帶來的胰島素敏感性改善效果,「所以最好等30分鐘以上再進食,讓身體把那段脂肪氧化的黃金期好好用完」。

最後,李思賢也強調,攝取碳水的重點是「時間點」和「身體狀態」,來共同決定該怎麼處理這些能量,若想更精準掌握,也可以檢測血糖和酮體來觀察不同時段吃碳水後的血糖反應,「畢竟每個人的代謝能力不同,與其聽別人怎麼吃,不如直接觀察自己的反應,吃對時間、吃對來源,再加上一點運動,碳水可以是你能量的好朋友,而不是你的敵人」。

早餐碳水燃脂起床

相關文章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