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0多歲的脂肪肝患者,在接受減重療程後短時間內成功減重20公斤,原本值得開心,但在定期回診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時,醫師卻發現他的膽囊內出現數量眾多且體積較大的膽結石。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在臉書發文指出,快速減重會增加膽結石的風險,主要原因包含膽汁中膽固醇濃度升高、膽囊排空減少與體重快速下降等因素。他解釋,當每日攝取熱量過低(如低於800大卡)時,體內脂肪會大量動員進入肝臟,導致膽固醇分泌增加,使膽汁過度飽和而結晶沉積。
根據過去研究數據顯示,約有10%至25%的快速減重者會在數週內形成無症狀性膽結石,其中約1%至3%的患者可能進一步出現腹痛或急性膽囊炎等症狀。

對於膽結石的治療方式,謝文斌表示,若患者無症狀,大多不需要立即手術,只要每6個月至1年定期進行腹部超音波追蹤即可。但若出現膽絞痛或併發症,則建議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至於無法進行手術的患者,可考慮使用熊去氧膽酸治療,但效果有限。
為預防膽結石形成,謝文斌特別提醒,民眾應避免高脂肪飲食、控制體重、適度運動,並且避免快速減重。他強調,飲食中適量的脂肪攝取反而可促進膽囊收縮,有助於預防膽結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