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收縮、褪黑激素作祟!醫揭「冬季難起床」生理機制

分享:

冬天早晨難以起床並非單純懶惰,而是人體面對低溫環境時啟動的生理保護機制。黃軒醫師表示,當氣溫下降時,人體會自動啟動多項「原廠設定」功能,從血管收縮到荷爾蒙調節,都是為了維持生命所需的核心溫度。

除了血管反應外,褪黑激素的分泌也是冬季特別想賴床的關鍵因素。(示意圖/Pexels)

重症醫師黃軒解釋,人體面對寒冷的第一道防線是周邊血管收縮,「皮膚、手腳的血管迅速縮小,讓血流往身體核心集中,包括心臟、肺和腦部,這是人體保住核心溫度的基本反應。」在這種模式下,身體將熱量優先用於內在保溫,因此早晨起床時會感到懶洋洋,缺乏活力。

除了血管反應外,褪黑激素的分泌也是冬季特別想賴床的關鍵因素。「真正決定你醒不醒得來的,不是鬧鐘,是生理時鐘加上褪黑激素的作用,」黃軒醫師指出,褪黑激素在黑暗中分泌,光照下降低,而冬天夜長日短使得褪黑激素分泌時間延長。

黃軒醫師引述北歐一項研究結果表示:「冬天清晨7點的褪黑激素濃度,明顯比夏天高。換句話說,冬天同一個時間,你的大腦還覺得是夜班。」這解釋了為何在冬季早晨,即使鬧鐘響起,人們仍感到特別想再睡一會兒。

黃軒醫師表示,研究顯示剛醒來的一段時間內,注意力、反應速度和工作記憶都明顯下降。(示意圖/Pexels)
黃軒醫師表示,研究顯示剛醒來的一段時間內,注意力、反應速度和工作記憶都明顯下降。(示意圖/Pexels)

此外,「睡眠慣性」也是影響早晨清醒度的重要因素。黃軒醫師表示,研究顯示剛醒來的一段時間內,注意力、反應速度和工作記憶都明顯下降,這種「剛醒來的笨笨狀態」可持續15分鐘到一小時以上。日本研究發現頻繁使用貪睡按鈕反而會延長睡眠慣性,「因為大腦被迫在短時間內醒一下又睡回去好幾輪,就像電腦一直被強制關機重開,開機時間只會越拖越長。」

黃軒醫師強調,冬季起床困難若只是季節性現象,且白天精神狀態良好,多屬正常生理反應。然而,若出現全年性起床困難、白天嚴重嗜睡、睡眠無法恢復精神或合併打呼、呼吸中止等症狀,則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或甲狀腺問題等疾病徵兆,應尋求醫療協助。

「冷天起不來,先不要責怪自己,這是人體為了保暖與節能,啟動的古老生存機制,」黃軒醫師總結,冬季起床慢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生理狀態,而非個人意志力不足的表現。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