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男突爆中風症狀「竟是感冒藥釀禍」 醫:原因在腎臟

分享:

一名70多歲長期接受血液透析的老翁,因服用女兒剩下的過敏藥物後出現口齒不清、頭昏及反應遲緩等症狀,一度以為自己中風。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醫師指出,這是因為洗腎病人服用左旋西替利嗪等抗組織胺藥物時,可能因腎功能受損而導致藥物在體內累積,引發過量副作用。

一名70多歲長期接受血液透析的老翁,因服用女兒剩下的過敏藥物後出現口齒不清、頭昏及反應遲緩等症狀,一度以為自己中風。(示意圖/Pixabay)
一名70多歲長期接受血液透析的老翁,因服用女兒剩下的過敏藥物後出現口齒不清、頭昏及反應遲緩等症狀,一度以為自己中風。(示意圖/Pixabay

老林(化名)雖然需要定期洗腎,但平時仍保持騎單車和與老友聊天的生活習慣。他最近因季節性過敏而服用了女兒剩下的流鼻水藥物。服藥頭兩天並無異狀,但第三天早上開始出現頭昏、反應遲緩和說話吃力的情況。林軒任醫師診斷發現,老林雖有類似中風的症狀,但神經學檢查結果並不符合,進一步詢問才發現他服用了左旋西替利嗪這種抗過敏藥物。

林軒任醫師解釋,左旋西替利嗪是第二代抗組織胺藥,常用於緩解過敏性鼻炎和蕁麻疹等症狀。雖然相較第一代藥物較少引起嗜睡和鎮靜等副作用,但對腎功能不佳的患者仍存在風險。這是因為該藥主要經由腎臟排出,當腎功能下降時,藥物在體內的清除率隨之降低,血中濃度因而上升。對洗腎患者而言,藥物半衰期可能從一般人的8小時延長至40小時以上。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老林每周進行三次血液透析,左旋西替利嗪仍難以被有效清除。林軒任指出,接受4小時標準血液透析程序的末期腎病患者,左旋西替利嗪被清除的量不到10%,這也解釋了為何老林在服藥第三天才逐漸出現問題。

左旋西替利嗪過量最需警覺的是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作用,患者可能感到極度疲倦、嗜睡,甚至出現頭暈目眩和反應遲鈍等狀況。(示意圖/Pixabay)
左旋西替利嗪過量最需警覺的是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作用,患者可能感到極度疲倦、嗜睡,甚至出現頭暈目眩和反應遲鈍等狀況(示意圖/Pixabay

林軒任醫師提醒,左旋西替利嗪過量最需警覺的是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作用,患者可能感到極度疲倦、嗜睡,甚至出現頭暈目眩和反應遲鈍等狀況,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此外,過量服用也可能伴隨口乾舌燥、視力模糊和便秘等抗膽鹼效應。

對於不同程度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左旋西替利嗪的用藥建議各有不同。輕度腎功能不全者應減少劑量;中度腎功能不全者需延長服藥間隔;重度腎功能不全者須拉長服藥間隔至每周兩次或每3-4天一次;而末期腎病或洗腎患者則應禁用此藥。

在確認老林症狀與左旋西替利嗪有關後,林軒任建議他立即停藥。隔天洗腎後,老林的狀況已明顯好轉。林軒任醫師總結,腎病患者在使用任何藥物前,都應主動告知醫師腎功能狀況,並留意用藥後的身體反應,以確保用藥安全。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