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假結束後,醫療院所出現大量咳嗽患者,許多人誤以為只是天氣轉涼引起的小感冒,卻在數天後出現高燒、全身痠痛等症狀,經檢驗確診為流感。專家指出,深秋季節溫差大加上連假人潮移動,成為流感病毒傳播的絕佳時機。

重症醫師黃軒表示,深秋時節白天溫暖夜晚寒冷的大溫差,使呼吸道黏膜防禦力下降,加上連假期間旅遊、返鄉人潮流動,讓病毒有機會隨著人流「環島旅行」。特別是在北半球溫帶地區,流感高峰多落在10月至隔年4月。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發現,2025-2026年流感疫苗株更新中,H3N2亞型株從A/Thailand/8/2022變異為A/Croatia/10136RV/2023,而H1N1及B/Victoria血統則維持不變。黃軒醫師解釋:「這意味著本季節H3N2株有明顯變異,預期今年會較為流行。」

研究數據顯示,接種疫苗對高風險族群尤為重要。分析超過200萬名年長者的資料指出,接種疫苗者相較於未接種者,住院風險顯著降低,同時死亡、心肺及腎臟併發症風險也明顯下降。智利和澳洲的研究更指出,疫苗對預防重症加護病房入院的保護力分別達67.7%和69.7%。
黃軒醫師特別提醒,連假過後最常見的「免疫破口」是睡眠負債與熬夜。研究顯示,長期睡眠品質不佳或夜間睡眠時數明顯偏少者,罹患流感與上呼吸道感染的風險顯著上升。一項涵蓋數十萬名參與者的研究發現,有失眠診斷者的流感風險約為一般人的4倍。

流感與一般感冒有明顯區別,黃軒醫師提醒民眾應注意幾個警訊:高燒超過38°C伴隨發抖、全身肌肉關節痠痛、明顯頭痛與喉嚨劇痛、強烈疲倦感,以及慢性病患或年長者出現呼吸喘等症狀。出現這些症狀應盡快就醫,48小時內使用抗病毒藥物如oseltamivir可有效縮短病程、降低重症風險。
針對深秋連假後的病毒防護,黃軒醫師建議民眾做到五點:每天睡滿7小時讓免疫系統正常運作;出門戴口罩,回家洗手再摸臉;多喝溫水保持喉嚨濕潤;減少炸物攝取,增加蔬果與優質蛋白質的攝入;高風險族群應盡早接種疫苗。
黃軒醫師最後強調,深秋的病毒最會「裝乖」,等人們放鬆警覺才發作。他呼籲民眾不要輕忽連假後的小咳嗽,應做好防護措施,「打一針、睡好覺、多喝水」,讓免疫力在秋冬交界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