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濟醫院中醫腫瘤中心主任賴東淵指出,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BMI)越高,末期慢性腎臟病風險也越高,其中BMI大於35的重度肥胖者,進展至第4至5期慢性腎病的風險為正常體位者的3.1倍。

賴東淵表示:「腎為先天之本,水火之臟」,在中醫觀點中,腎虛會影響人體免疫與代謝功能。他引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所提「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的理念,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
針對養腎之道,賴東淵建議民眾可適時攝取補腎氣食材,包括黑芝麻、黑豆、山藥、桑椹子等。他進一步解釋,若出現怕冷、腰膝痠軟等腎陽虛症狀,可選用肉蓯蓉、巴戟天;若有潮熱盜汗、口乾失眠等腎陰虛症狀,則可選用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等,必要時應在中醫師指導下進行陰陽雙補調理。
在體態調理方面,賴東淵指出,中醫會依據個人體質進行對症調理。他說明,脾濕型患者因脾功能運化水濕差,容易出現水腫、疲倦、消化不良等症狀;胃熱痰阻型則因體內濕熱重、胃火旺盛,常見食慾亢進、口乾舌燥、便秘等問題;而肝鬱氣滯型多因壓力大、情緒鬱結,導致食慾失控、代謝不順。

賴東淵補充,民眾可配合穴位按摩,如土水穴、花骨四穴,有助控制食慾、改善體態。花蓮慈院中醫部研發的「福慧纖體茶」,內含車前草、山楂、黃耆、陳皮、荷葉等,具有補氣健脾、清熱利濕、消食化積的功效,也可作為輔助調理。
針對民眾詢問「吃中藥是否會導致洗腎」的疑慮,賴東淵主任特別提醒,坊間來路不明的補藥可能造成腎臟損害,應認明合格中醫師並接受正規診治。他強調,在專業中醫師開立的科學中藥對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身體調養是有幫助的。
最後,賴東淵呼籲,改善體態時切勿過度節食,每日熱量攝取不應低於1200大卡,並應尋求專業醫師與營養師指導,以兼顧體態、腎臟與整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