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遊龍退場」,讓城市少了陸橋但多了生活感

分享:

投稿者:陳宣樺(和建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對熟悉板橋府中商圈的人來說,「遊龍陸橋」曾是一個醒目的存在。這座造型特殊、橫跨縣民大道的重要陸橋,早年承載了都市交通過街需求,也寄託過市政美學的想像。然而,時代變了,城市需求也在改變,陸橋的功能與意義,逐漸從「便利」轉向「阻礙」。

近年來,新北市陸橋逐漸退場,帶來不一樣的城市風景線。(圖/臉書粉專工程圖輯隊-新北工務局

遊龍陸橋的退場,是一個象徵性的事件。

身為土木工程相關領域的從業者,筆者常參與各地的基礎設施規劃與公共設施檢討,也很關注新北市推動的「城市減法」。這並不是一種破壞性的去除,而是一種對都市空間重新思考的過程:哪些設施已經走入歷史、成為城市前進的包袱?哪些空間可以被還給予人,讓城市回歸生活的本質?

遊龍陸橋,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從去年發生的電梯墜落事件開始,社會安全與結構老化的議題浮上檯面;而事實上,這座橋早已面臨使用率長期偏低的狀況,龐大的結構遮蔽了街景、切割了街區,也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人行空間的完整性與安全性。面對這樣的情況,新北市府依據《人行陸橋存廢SOP》進行評估與共識凝聚,拆除工程則在今年9月展開,10月全面完成,過程順利且兼顧施工安全與交通順暢。

從專業角度來看,這次的工程處理十分到位。不僅在拆除過程中採取分段施工、深夜作業、吊裝計畫精準,也同步進行人行道與周邊環境的復原與整體優化,真正做到了「退一步,進兩步」的市政節奏。

更值得一提的,是市府在橋址設置了帶有歷史記憶的 QR Code「橋誌」地磚。這不只是設計上的巧思,更體現了城市記憶的保存態度——不是一拆了之,而是讓歷史成為共感的資產,這是人本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環。

都市更新不是只有加法,減法也可以很有力量。尤其在人本交通與智慧治理成為全球趨勢的此刻,如何讓街道回歸行人、讓空間回應居民,是我們這些城市技術工作者需要不斷反思的課題。

遊龍陸橋的退場,不只是拆一座橋,更是拆除一段城市與人之間的距離。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 中天新聞網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