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太陽黑子活躍竟與「淡季超級颱風」高度相關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黃韵涵/綜合報導

最新研究發現,除了地球本身的氣候變化外,淡季的超級颱風數量與太陽黑子活動週期高度相關,並在太陽黑子數最高峰的隔年在西北太平洋區域會發生較多的超級颱風。

太陽黑子活動竟然與淡季的超級颱風高度相關。(示意圖/資瞭庫)

具《三立新聞網》報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最近整理了一項由台灣灣師範大學吳朝榮教授和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余進義教授的研究團隊,於10月20日在國際期刊《npj 氣候與大氣科學》發布太陽黑子對淡季颱風影響的最新研究。這項研究不但發現,淡季的超級颱風數量與太陽黑子活動週期高度相關,也進一步分析了1985到2018年間的206個淡季超級颱風,發現太陽活動的影響在1990年代後開始逐漸增強。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詢問了國內專家對於此一新研究發現的看法,本研究的第一作者,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海洋環境研究所特聘教授吳朝榮表示,這份研究重新審視太陽活動對太平洋氣候的影響,過去許多科學家認為太陽的活動變化造成的能量改變僅有千分之一,應該不足以改變地球的氣候。但研究發現太陽活動變化對於冬季(淡季)颱風的發展影響顯著,將有助於未來預測冬季颱風的強度變化以及超級颱風的發生。

太陽黑子活動竟與超級颱風高度相關(圖/資料照片台北天文館提供)
太陽黑子活動竟與超級颱風高度相關(圖/資料照片台北天文館提供)

吳朝榮表示,1990年之後,受到大西洋多年際震盪的影響導致北大西洋暖化,此現象造成太陽活動的影響被加強,連帶使西北太平洋更容易受到太陽活動的影響,了解太陽週期影響地球氣候的機制,將更容易預測颱風在西北太平洋區域的強度變化。

台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教授洪志誠表示,太陽黑子影響颱風活動在科學上並非新發現,國內學者洪致文也曾於2013年的文章提出因黑子活躍期影響,台灣的颱風數量在活躍期減少,相反的在非活躍期增加。此研究結果看似和這篇研究衝突,但其實太陽黑子影響颱風活動的物理過程是相似的。

洪志誠解釋,本篇研究的關鍵論述是,太陽活動透過改變大氣背景場,導致淡季超颱形成位置偏東,但颱風生成位置偏東或生命史較長,並不是氣旋演變成超颱的必要條件,2000年之後西北太平洋強颱生成就是一反例。超颱的生命史比起背景環境的變化短很多,超颱的形成除了有利的背景環境,仍需要搭配其它物理過程,例如海水熱含量等因素,才能更完整解釋,熱帶氣旋為何在短時間內發展成超颱。

太陽黑子活動竟然與淡季的超級颱風高度相關。(示意圖/資瞭庫)

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吳俊傑表示,這篇研究最主要的發現是,西北太平洋颱風淡季,也就是北半球颱風較不活躍的11至4月份,在這時期的超級颱風出現頻率與太陽黑子活躍程度的部分相關性。並透過放大(5 倍)黑子活動的太陽輻射變化訊號、使用大氣及海洋耦合模式進行理想情境實驗,分析比對各項大氣與海洋指標參數,提出上述相關性的可能物理連結機制。

吳俊傑表示,有關這份研究能否預測淡季超級颱風發生的機率,由於影響西北太平洋淡季超級颱風發生的因子眾多,尚無法被過度簡化,延伸至發生機率的預測。

吳俊傑指出,無論是台灣或是最主要受到淡季颱風影響的較低緯度熱帶地區如菲律賓、越南,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所可能在本世紀後半,造成較全面的不同颱風威脅,已經有愈來愈多具參考價值的科學研究依據,應是長期持續精進科技,以及防災因應措施的考量重點。針對太陽黑子峰值出現期,目前並未明確看到如何提前預防淡季超級颱風的額外需要。

綜上,專家認為這是一個有趣、具新亮點的跨領域新研究題材。但還需累積更多證據,才能更完整解釋,熱帶氣旋在短時間內發展成超颱的機制,以及預測發生機率。

留言衝人氣 4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