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部水腫不僅是久坐久站造成,更可能是身體重要器官出現問題的警訊。營養師高敏敏指出,水腫可能反映出心臟、肝臟、腎臟功能或荷爾蒙的異常狀態,其中單側肢體腫脹且偏硬不易消退的淋巴型水腫,可能是腫瘤壓迫所致。

高敏敏在臉書專頁詳細說明八種常見的水腫類型。週期型水腫常見於荷爾蒙變化或生活作息不規律時期,表現為全身腫脹與沉重感;心臟型水腫則因心臟無力導致血液回流不佳,造成下半身水分滯留,在夜間症狀更明顯。
肝功能異常會引發肝臟型水腫,導致腹水與腳踝腫脹,常伴隨疲倦及黃疸症狀。血管型水腫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可能是血栓造成下肢突然紅腫疼痛,慢性則表現為靜脈曲張及皮膚暗沉,嚴重可能引發皮膚潰瘍。
淋巴型水腫多因手術後遺症、腫瘤壓迫或先天性異常所致,特徵是單側肢體腫脹且質地偏硬,同時可能出現消化緩慢及免疫力下降。甲狀腺功能低下會引起黏液性水腫,常見於臉部、眼皮及小腿前側,且有輕微疼痛感。

腎臟功能異常造成的水腫主要影響眼皮、臉部及下肢,症狀在早晨特別明顯。此外,脂肪型水腫多見於女性,是因脂肪細胞異常堆積導致下肢腫脹及疼痛,容易與單純性肥胖混淆。
針對水腫的飲食建議,高敏敏表示,除了需要控制鹽分與水分攝取外,還要適量補充有助代謝的營養素,包括鉀、維生素B6、優質蛋白質、非精緻澱粉與良好脂肪。但腎臟型水腫患者需要特別注意,應限制鉀的攝取量並避免過量攝入蛋白質。
高敏敏特別提醒,若出現單側腫脹、泡泡尿、呼吸困難或全身性浮腫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心臟、肝臟及腎臟等器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