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抗發炎潛力驚人!研究證實:每日吃3週可降腫瘤蛋白

分享:

核桃不僅具有降低血脂、延緩認知退化的功效,根據一項刊登於《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的臨床研究顯示,大腸癌高風險族群連續食用核桃三週後,體內的腫瘤蛋白表達與發炎指數均明顯下降。

大腸癌高風險族群連續食用核桃三週後,體內的腫瘤蛋白表達與發炎指數均明顯下降。(示意圖/Pexels)
大腸癌高風險族群連續食用核桃三週後,體內的腫瘤蛋白表達與發炎指數均明顯下降。(示意圖/Pexels)

營養師薛曉晶在其臉書粉專「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中分享,核桃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其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平衡血脂並提升血管彈性;多酚與植化素具有抗氧化特性,有助延緩慢性病進程;而其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益生質特性則能滋養腸道好菌,進而降低身體發炎風險。

薛曉晶特別指出核桃的五大健康功效,首先是強力抗發炎防癌防失智。慢性低度發炎被視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及失智症的共同風險因子。2025年發表的臨床研究證實,對大腸癌高風險族群進行三週核桃飲食介入後,受試者的發炎指數與腫瘤相關蛋白表達都顯著減少,展現核桃不僅能強力抗發炎,更具備潛在的抗腫瘤效果。

核桃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其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平衡血脂並提升血管彈性。(示意圖/Pexels)
核桃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其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平衡血脂並提升血管彈性。(示意圖/Pexels)

其次,核桃有助降低壞膽固醇與穩定血壓。2019年一項研究發現,在飲食中添加核桃能降低總膽固醇3.25%,壞膽固醇LDL減少3.73%,且不影響好膽固醇HDL水平。另一研究則顯示,長者每天攝取30至60克核桃持續兩年,對於原本血壓偏高的長者,收縮壓平均下降5至6毫米汞柱。

核桃的第三大功效是保護大腦、延緩認知退化。2021年刊登在《Nutrients》的系統性回顧研究指出,核桃攝取量與認知功能呈現正相關,存在「吃得越多,好處越大」的劑量效應關係。

第四項功效為改善胰島素阻抗性、穩定血糖。一篇發表於《Diabetes/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的研究指出,常吃核桃的人罹患糖尿病的比率比不吃者少了近一半,且核桃攝取量與降低糖尿病風險呈正相關,女性效果更為明顯,研究判斷核桃是透過優化胰島素敏感性來改善代謝功能。

長者每天攝取30至60克核桃持續兩年,對於原本血壓偏高的長者,收縮壓平均下降5至6毫米汞柱。(示意圖/Pexels)
長者每天攝取30至60克核桃持續兩年,對於原本血壓偏高的長者,收縮壓平均下降5至6毫米汞柱。(示意圖/Pexels)

最後,核桃還能增加好菌、改善腸道菌相。《Journal of Nutrition》一項研究顯示,每天食用42克核桃持續三週,能增加腸道益生菌並降低可能有害的膽汁酸濃度,進而降低大腸癌與腸道疾病風險。

薛曉晶表示,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天食用約28至30克的堅果,相當於5至6顆去殼核桃,作為保健之用。她特別強調,選擇核桃時應以無調味、無添加鹽、糖及不油炸的原味核桃為佳,以免增加鈉與熱量負擔。

留言衝人氣 4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