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一直以來都是感染病毒風險極高的地方,常常聽到一個教室有學生中獎,就需要停班的情況!對此,台大醫院與公衛學院研究團隊運用物聯網技術監測幼兒園教室空氣品質,發現室內通風不足,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Indoor Air》,展現台灣防疫科研實力。
臺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及臺大公衛學院環境及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團隊,於2024年11月發表研究,成功將幼兒園空氣品質監測數據應用於COVID-19感染風險評估,並登上國際知名期刊《Indoor Air》,此研究為臺灣首次以物聯網技術進行連續空氣品質監測,並透過Wells–Riley模型量化空氣中病毒傳播風險,提出具體改善方案,以提升幼兒園室內環境健康。
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醫師陳宗延指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主要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染,其中傳染力最強的就是氣膠傳播,特別是在幼兒園等封閉空間。
陳宗延說明,含有病毒的氣膠在保有感染力的情況下,被他人吸入呼吸道或肺部,病毒就可能在新宿主體內繁殖並引發感染,研究團隊針對北市一間幼兒園,從2021年8月至11月進行3個月的室內空氣品質連續監測,以「Wells–Riley模型」量化病毒的傳播風險。
研究發現,幼兒園教室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於週間逐日累積,下午達到高峰,平均二氧化碳濃度普遍可達850 ppm以上。結合Wells–Riley模型計算基本傳播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R0),上課期間室內R0值範圍為3.01至3.12,顯示感染風險顯著,學校上課時段內疫情可能快速蔓延。
有關研究結論,陳宗延表示,要讓R0值降至1、減少傳播風險,可減少班級人數、縮短室內停留時間、提升通風效率都能降低傳播風險,即使學童滿載時,室內二氧化碳濃度也要盡量控制在800ppm以下;以30坪的教室為例,若容納30人,每小時須換氣3.6至5.4次,將二氧化碳濃度降至500ppm。
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教授蘇大成說,很多疾病都由空氣傳播,這次研究利用COVID-19病毒推算,研究成果已刊登於Indoor Air,該研究可為幼兒園提供防疫新指標,希望幼兒上學會帶著病毒回家不再被視為理所當然,也提供全球類似場域感染控制參考;為了因應下一次大流行做準備,建議訂定建築物防疫通風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