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最新一代艦載匿蹤戰鬥機「殲-35」完成在福建號航母首次電磁彈射起降後,官方近期公開其隱身性能相關資訊,引發軍事界高度關注。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表示,若殲-35確實在雷達波吸收與散射方面有重大突破,將在特定作戰場景中具有戰術優勢。

根據央視軍事節目報導,殲-35的低可探測性不僅仰賴特殊機體外形,更關鍵在於大陸自主研發的超材料技術,能有效導引電磁波繞過機體,大幅降低雷達回波。官方宣稱,殲-35的雷達截面積(RCS)比人的手掌還小,外界解讀約為F-22的二十五分之一。
分析指出,由於雷達探測距離與RCS呈冪次方關係,若殲-35的RCS確實縮減至F-22的二十五分之一,敵方雷達的探測距離將減少約55%。這意味著,在能於150公里外發現F-22的情況下,探測殲-35的距離可能縮短至67公里左右。

大陸官方媒體首次披露,殲-35大量採用新型隱身超材料薄膜,解決了傳統匿蹤塗料容易老化且維護成本高的問題。報導強調,這項技術已能滿足艦載作戰的長期需求。
張延廷3日在節目《環球大戰線》受訪時指出,現代空戰關鍵在於「先發現、先鎖定、先攻擊」,低可探測性能大幅延遲被敵方雷達捕獲的時間。他進一步解釋,現代作戰已轉向網路化、系統化模式,由空中預警機指揮各戰機進行遠程打擊,更高的匿蹤性能將提升突防與攻擊成功率。
不過,張延廷也強調,F-22的匿蹤主要依賴特殊外形與塗層,而殲-35的整體戰力仍需考量雷達、飛彈、指管系統等多方面的整合水平,不能單純以RCS數值進行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