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沙發站起來的速度比抽血、血壓、BMI更能精準預測大腦、心臟、肌肉甚至死亡風險,這項看似簡單的動作實為人體神經肌肉系統運作的「壓力測試」,若出現「起不來、起不快、起不穩」的情況,可能代表全身退化正在悄悄提早報到。

重症醫師黃軒表示,他親眼目睹一名男性嘗試三次才能從軟沙發站起來去廁所,走路姿勢更顯示全身神經肌肉系統出現問題。「這不是嚇你,而是20年來各大國際期刊反覆驗證的事實。」該醫師在社群媒體上發文指出。
從坐著到站起來是人體最複雜的日常動作之一,需要多個系統協同運作,包括大腦前額葉做出決策、基底核調控動作、小腦計算平衡與重心、脊髓反射傳送訊號、股四頭肌推起身體、臀肌群保持骨盆穩定、核心肌群維持身體穩定,以及心肺系統進行微補壓。任何環節出問題,站起來就會變得困難。
《JAMA Network Open》期刊研究顯示,站立速度與整體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及跌倒風險呈明顯相關。黃軒醫師解釋,坐在沙發起身緩慢可能是多種健康警訊,包括肌少症初期、關節退化、自律神經與血壓調控異常、大腦退化訊號、心肺耐力下滑及全身慢性發炎。

「肌少症患者在sit-to-stand測試中平均慢20-40%,且是跌倒風險最高族群。如果起身時會扶著沙發或借力前傾很久,八成是股四頭肌不足。」黃軒醫師解釋,肌肉量在30歲後每年下降1-3%,久坐、壓力大、蛋白質攝取不足的人退化更快。
醫界常用的衰退速度測試「Sit-to-Stand Test」(STS)是全球老年醫學、復健科、骨科每天都在使用的評估工具。5次坐站測試(5xSTS)判讀標準為:少於12秒屬健康;12-15秒顯示肌力下降初期;超過15秒代表高跌倒風險;超過20秒則建議尋求專業評估。
黃軒醫師解釋,「站起來慢」比抽血更準確是因為這個動作涵蓋神經傳導速度、心血管補壓反應、肌肉量與力量、平衡系統、關節活動度及大腦決策速度,醫學界稱之為「日常動作中的全身生理壓力測試」。

針對這些問題,黃軒醫師提出五大改善方法:每天進行3組、每組10-12下的椅子起立訓練;每天走3000-6000步;每公斤體重攝取1.0-1.2克蛋白質;進行抗阻力訓練如深蹲、臀橋;修正久坐行為,每30分鐘站立一次。
「起身慢不是懶、不是累、也不是單純因為年紀大,而是神經肌肉協作變慢、肌肉量不足、心肺代償欠佳、平衡系統退化、慢性發炎上升,甚至大腦執行功能下降的警訊。」黃軒醫師強調。
黃軒醫師呼籲,「坐在沙發太久,你會以為自己在休息;其實,你的肌肉、神經、心血管、平衡系統正在被悄悄關機。沙發是一把最溫柔、但最殘酷的顯微鏡,你從沙發站起來的那一秒,就是你身體整體健康的縮影,那個動作說出了你未來10年的健康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