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下午北市三峽區北大國小前,一名78歲余姓老翁駕車突因不明原因暴衝,造成12人受傷、3人死亡。李嘉富指出,路怒症在醫學上屬於「間歇性暴怒症」的一種,其症狀表現包括因細故而引發的怒罵與行為攻擊。

根據《鏡周刊》報導,過去余男曾任大同公司財務長一職,並曾被外派至泰國、日本,而在退休之後也轉任為大同公司監察人一職。據余男同事所言,余男過去是沉默寡言,謹慎低調的財務人,但只有手一碰到方向盤,就像是變了個人一樣。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李嘉富曾指出,路怒症在醫學上屬於「間歇性暴怒症」的一種,駕駛的衝動行為並不能預期,其症狀表現包括因細故而引發的怒罵與行為攻擊,這種遠超合理程度的憤怒表現,在臨床上只要衝動行為嚴重,且1年超過3次,或1個禮拜超過2次、持續超過2個月以上者,就可能診斷為間歇性暴怒症。
間歇性暴怒症的致病機轉可能與大腦杏仁核與前額葉有關,杏仁核是掌管情緒的中樞,前額葉則是理性中樞,用以抑制情緒所產生的衝動。若是在主導理智、邏輯的前額葉發揮功用前,杏仁核就已經發出訊號,此時容易先產生情緒,進而導致身心失控的情形。

李嘉富說明,間歇性暴怒症病人通常會合併其他情緒障礙,如躁鬱症、焦慮症、憂鬱症等,當疾病發作時,攻擊性行為會帶來一種解脫或愉悅感,但一般發作時間不會超過30分鐘,且事後會有自責內疚的悔意。
由於間歇性暴怒症的症狀易被誤以為脾氣不好,因此病人較無病識感,然而,當這類民眾駕車上路時,便容易因交通狀況、其他駕駛者的行為等因素而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李嘉富建議,若發現身邊親友日常曾頻繁出現無預兆的衝動行為時,應盡量避免讓其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