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裕明/「渤海海怪」若來襲 會改變台海局勢嗎?

分享:

文/蔡裕明(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2025年夏季,中國首次公開其所研發的大型「翼地效應」(Wing-In-Ground effect, WIG)飛行器,而引起周邊國家與美國的高度關切。這款飛行器外觀龐大,融合了飛機的速度、氣墊船的靈活性與部分隱匿性,運用地面效應來實現貼海高速飛行,因而具備潛在的軍事應用價值。

美陸戰隊與REGENT Craft簽署新合約,將對「總督」翼地效應機展開進一步評估。圖為全尺寸版本原型機測試照片。(圖/REGENT Craft公司「X」帳號)
美陸戰隊與REGENT Craft簽署新合約,將對「總督」翼地效應機展開進一步評估。圖為全尺寸版本原型機測試照片。(圖/REGENT Craft公司「X」帳號)

前蘇聯曾經在1980年代打造暱稱「裏海海怪」(Kaspian Monster)的翼地效應機,作為近岸高速制海戰力,因此中國所設計的這款翼地效應機被暱稱為「渤海海怪」。儘管解放軍尚未說明其軍事定位,但極可能探究新型的海空混合作戰平台,藉此因應日益升高的地緣政治壓力與軍事對抗的風險,或成為影響兩岸關係軍事平衡的新型載台。

「翼地效應」飛行器技術攻關與設計特徵

根據《Naval News》、《The National Interest》等媒體的報導,渤海海怪這款具備四具噴射發動機的翼地效應飛行器應該已經進入實機測試階段。從目前所公開的影像來看,它的設計結構明顯有別前蘇聯的Lun級翼地效應飛行器,顯示中國在這一項技術領域的自主發展與創新。

「翼地效應」指的是當飛行器貼近地面或水面低空飛行時,因機翼下方氣壓升高,產生額外升力並減少阻力,可以提升飛行效率與速度。因此,翼地效應飛行器正是利用此原理設計,較適合進行水面高速運輸,但是會受到海面風浪與穩定性等操作條件。

解放軍這款翼地效應飛行器,應可適合短距起降與貼地(海)飛行,而且機身為灰色低可視塗裝,很明顯的帶有軍事應用導向。除此之外,機身側面配有大型艙門,應該有搭載兵力、物資、輕型裝甲車或裝備的能力,其載重可能略等於或超過726野馬型氣墊船。

而且根據翼地效應原理,「渤海海怪」的速度可能可以達到約550公里/小時,續航距離推估為約240公里。這段距離應該足以在20分鐘內從福建平潭跨越台灣海峽直抵新竹或台中沿岸。這樣的特性,使得「渤海海怪」飛行器較適合兩棲突擊、島嶼增援、灘頭補給等近岸高機動任務,而且可以避開魚雷,且不用傳統的機場跑道,可以在平靜的海平面起降,特別適用於南海諸島或灘地的作戰環境。

然而,翼地效應飛行器並非萬能,仍有其限制。它的最佳作業高度僅為1至4.6公尺,離開地效區後升力效率大幅下降,機動性也明顯不足,而且轉彎半徑也大,飛行員更需要專門的培訓。此外,此類機型對海象依賴度高,一般需在浪高低於1.25公尺的情況下才能穩定運行。在惡劣氣候或高浪區域,其部署與出動頻率將受到限制。而且因為較低的飛行高度,容易受到鳥擊等風險。但無論如何,這應該代表著解放軍在翼地效應飛行器的技術攻關結果,可以彌補傳統運輸機與艦艇之間的「穿插」戰術。

國際如何關切「渤海海怪」?

「渤海海怪」的曝光引起國際社會,尤其是亞太周邊國家與美國的高度警覺。因為這類結合速度、匿蹤與高機動特性的海空載具,可能改變近岸地區的兵力部署與戰術反應節奏,使得解放軍在局部的戰場具備更強的兵力投送與機動能力,進而削弱美軍長期依賴的封鎖與中間截斷戰略。

美國目前所推動的「重返亞洲」戰略,正是為因應中國在西南太平洋與東印度洋日益增強的軍事壓力。這樣的威脅在南海、東海和台灣海峽尤為嚴重,因為解放軍可以直接在美軍的基地附近行動。當解放軍在東亞所享有的地緣優勢,加上解放軍目前所擁有的翔龍、彩虹系列武裝無人機、殲-20、殲-31等戰機的匿蹤能力,拓寬了中國海軍的選擇範圍,使其在面對潛在的美英攔截行動時更加靈活。

儘管美國正在推動「分布式作戰」(Distributed Operations)與次世代海空運輸載具計畫,美軍也在研發「自由舉升機」(Liberty Lifter)的翼地效應飛行器,也積極強化情報、監視與偵察的能力,包括部署低空偵測雷達、海上無人機與大型預警機,以追蹤類似解放軍的超低空活動。

日本也關注解放軍的此一技術突破,認為可能具備實戰化的能力。於是,日本可能加強對於中國近海活動的監視,在預警體系當中增加低空目標的探測能力,或與美軍合作增加預警衛星與無人偵察機的利用,或重啟翼地效應飛行器的研究。東南亞國家或認為這類飛行器或可能提高中國於有爭議海域的實質控制力。

翼地效應飛行器改變制海優勢?

從戰略層面來看,「渤海海怪」的發展凸顯中國在尋求非對稱優勢方面的積極態度,並可能加劇印太地區的軍事競爭。

而中國在南海、南海與台灣的意圖,使得這類翼地效應飛行器或鯤龍AG600水上飛機的發展有其必要性,後者的最大起飛重量為60噸。在海上環境下,具有高速後勤的飛行器較之水面艦艇具有相當的作戰彈性,而且這種飛行器更為靈活,在衝突初期有其價值與機動性。

至於,翼地效應飛行器是否會改變制海優勢?在印太區域層面上,它將讓解放軍在第一島鏈的以外的兵力投送與補給更為多元,提高軍事行動的靈活度,挑戰美日軍事聯盟的反應速度。進一步削弱華府與東京傳統所依賴的制海、制空優勢,在衝突初期造成新的「不對稱優勢」局面。

翼地效應飛行器更可能成為灰區衝突的理想平台。中國可藉此於主權爭議島礁,例如,如南海人工島礁,實施非軍事化快速登島行動,在不引發大規模衝突的情況下,部署「海警」、「科研人員」或「民兵漁船」,營造「事實控制後談判」的局勢。由於翼地效應飛行器靈活性與機動性高,可以避開預警雷達,讓對手難以及時辨識是否為軍事入侵,降低初期介入的政治風險。亦或者支援跳島戰略,可在中國與南海的島嶼之間建立快速運輸網絡,約略可在4小時內從海南抵達爭議地區的任何地點。

於是當美國及其盟國數十年來專注於防備飛彈攻擊與空中突襲時,目前可能將面臨一種全然不同的新型威脅,一種飛得太低而難以偵測、速度又快到來不及攔截的飛行平台。

台灣在面臨這可能改變戰術規則的翼地效應飛行器與灰色地帶威脅,或可建立整合性的預警與法制應對體系。首先,結合無人機與衛星監控,針對低空高速接近的可疑目標進行全天候監控與即時定位。其次則為,利用人工智慧技術以快速處理海上圖像、海洋環境與電偵資料,縮短反應時間。最後則是明確區分「非法入侵」與「非軍事登島」等模糊情境,授權海巡人員與國軍可依據法律進行反制。

即便翼地效應飛行器最終不上戰場,其「可能構成威脅」的存在本身,就已促使美日台等對手必須調整預警部署、增加預警與監控預算、改進防空網與作戰條件模擬,台灣不必「一對一」比拚所有中國的研發項目,而是要以靈活、創新的方式構建「韌性反制」體系。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