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疾管署7日公布,台灣出現今年首例來自大陸境外移入的屈公病病例,患者為中部地區40多歲女性國民,7月曾赴廣東省佛山市及深圳市訪友後確診。

疾管署指出,屈公病是一種由病媒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透過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傳播,不具人傳人風險。此次確診個案在返台後經醫療院所通報,為今年首例自大陸境外移入的病例,目前病患情況穩定。
針對屈公病的特性,疾管署詳細說明,該病毒感染後的潛伏期為2至12天。雖然初期症狀與登革熱、茲卡病毒感染症相似,但仍有其獨特之處。感染者通常會出現突然發燒的症狀,約70%的患者會出現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特別容易影響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
除了關節症狀外,患者也可能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等症狀,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部分病例還可能伴隨結膜炎、腹瀉、畏光等非典型症狀,這些症狀通常持續3至7天。

疾管署強調,雖然屈公病較少出現致死案例,大多數患者可在7至10天內康復,但部分患者可能從發病開始就出現嚴重的關節疼痛,這種症狀可能持續數個月之久。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兒、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孕婦等族群屬於高危險群,一旦感染可能出現併發症或較嚴重的症狀。
目前醫療上尚無特定的抗病毒藥物可治療屈公病,主要採取支持性療法。疾管署呼籲,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診治。同時也提醒民眾應做好日常防護措施,包括清除病媒蚊孳生源,提高警覺認識屈公病症狀,以便及早就醫診斷治療,並避免再次被病媒蚊叮咬,降低病毒在社區傳播的風險。
關於疫苗防治方面,台大醫學院小兒科特聘教授黃立民表示,台灣目前並無屈公病疫苗,也未規劃引進。主要原因是國際上雖然已有疫苗推出,但在中南美洲等地曾出現嚴重副作用,因此疫苗並非可靠的防治選項,防治工作仍以防蚊為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