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晝短夜長!中醫養生提醒潤燥飲食、晚11時前入睡

分享:

今年9月23日迎來24節氣中的「秋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日夜等長,過了這一天,太陽就會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白天越來越短,天氣也漸漸轉涼,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和「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的說法。

過了「秋分」這一天,太陽就會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白天越來越短,天氣也漸漸轉涼。(示意圖/Pexels)
過了「秋分」這一天,太陽就會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白天越來越短,天氣也漸漸轉涼。(示意圖/Pexels)

而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台灣日夜時間會均等,晝短夜長的分界線是9月28日。中醫師瞿瑞瑩指出,夏季濕氣重,入秋後則轉為乾燥,民眾除了要多補充水分,也可多攝取富含膠質與水分的食材。像是當季盛產的水梨,屬性微涼、含水量高,或是白蘿蔔、大白菜、小白菜、冬瓜、絲瓜,以及蓮藕、山藥、白木耳、秋葵等,都有潤喉潤燥的效果。

瞿瑞瑩提醒,秋季氣候燥熱也容易影響情緒,飲食中可多加蓮子、百合,具有清潤並舒緩情緒的作用;浮小麥則能除熱、益氣養心,在氣溫變化不定時有助於調適心情。

瞿瑞瑩建議,不要超過晚上11時前入睡,好好睡覺才能排毒養生。(示意圖/123RF)
瞿瑞瑩建議,不要超過晚上11時前入睡,好好睡覺才能排毒養生。(示意圖/123RF)

另外,過了秋分後,白天就會開始越來越短、夜晚越來越長,以中醫養生觀點,秋季要早睡早起,等到冬季則是早睡晚起,換言之就是跟日光的作息一致。

瞿瑞瑩建議,不要超過晚上11時前入睡,晚間11時到凌晨1時是膽經循環、凌晨1時到3時是肝經循環的時段,肝膽經與身體代謝、解毒相關,好好睡覺才能排毒養生,早起就看每個人作息,早上6時到8時這個區間都可以。(中央社)

文章授權轉載自《中央社秋分節氣晝短夜長 中醫養生提醒潤燥飲食、晚11時前入睡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