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5歲蘇姓男子近日因連續三天無法排氣、排便,且腹脹無法進食,緊急至台北慈濟醫院就醫。經檢查發現降結腸處有一顆5公分腫瘤,確診為第三期大腸癌。

這位向來健康、無家族病史的蘇先生,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降結腸處有腫瘤,導致腸道完全阻塞。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昱廷醫師表示,由於腸阻塞狀況無法施行大腸鏡檢查,經與病人討論後,隨即安排手術切除腫瘤、周圍腸段及淋巴節,術後病理報告確認為已有淋巴轉移的大腸癌第三期。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癌已連續多年位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一位。陳昱廷醫師指出:「大腸癌初期多無明顯症狀,但隨腫瘤長大可能出現腹痛、血便、排便型態改變、糞便變細等表現。若腫瘤逐漸堵塞腸道管徑,則可能導致腸阻塞,發生率約20%。」
陳昱廷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大腸癌手術方式已相當成熟,包含開腹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單孔微創手術與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等。其中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但對於腸道嚴重阻塞或腹腔沾黏嚴重的個案,仍以開腹方式較為安全。

針對治療成效,陳昱廷醫師表示,隨著醫療進步,即使是第三期大腸癌,手術切除後的五年存活率有五至六成,若是早期發現更可達九成以上。
因應大腸癌年輕化趨勢,衛生福利部將自2025年起,把大腸癌篩檢年齡從50歲下修至45歲。凡年滿45至75歲者,每兩年可免費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陳昱廷醫師強調:「糞便潛血是初步偵測腸道異常的簡單利器,民眾可以善用資源,把握黃金時機提早發現、提早治療。」
醫師也提醒,不良的生活型態是大腸癌主要成因,包括攝取過多紅肉、加工肉品,以及缺乏蔬果、膳食纖維、運動習慣,此外,肥胖、糖尿病、吸菸飲酒及慢性發炎等因素,都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