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場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會議3日登場,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發表演說時,向政府及產業界提出4項建言,包括應發展太空、綠能、資料庫、生技產業,以及成為世界的供應者、建立產業生態系、發展AI提升人民生產力等,同時呼籲不要把任何議題框在親中、親美,要充分討論讓台灣強大的方法。
劉德音會中以「從公司經營看國家的經濟發展」為題進行專題演講,對台灣產業提出4個觀察,首先,他認為台灣必須看到經濟發展的相對優勢和劣勢,唯有如此才能將國家資源放在對的方向,過去台灣做代工憑藉比別人更有紀律的方法,做得比別人更好,而今天台灣的研發更強了,能憑藉產業鏈的「微系統」讓別人必須靠台灣,半導體便是如此。
劉德音細數,未來太空產業將會發展很大,還有綠能產業、資料庫產業,尤其資料庫產業是「天上掉下來的大禮物」,千萬不要放棄,倘若台灣繼續發展其中的冷卻系統,將可讓世界「非靠台灣不可」,另外還有生技產業等,重要的是必須不斷創新。
對於第二個觀察,劉德音說,台灣市場太小,必須成為「世界的供應者」,過去講代工或品牌是歐美的思考方式,其實都不重要了,台灣就是要找出「世界需要你」、市場成長的可能性,重要的是,世界要承認台灣產品的附加價值,還有產品在世界上的市場大小。
至於第三個觀察,劉德音談及,過去台灣成功產業奠基於「生態系優勢」,這與台灣公私協力有關係,如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最近有好的結果,但中間推動公私協力非常困難,台灣不要忘記,包括新加坡、中國大陸都學習了台灣的公私協力模式,領先的人進步的速度要比追趕的人的速度大,才是真正的領先,不然只是暫時領先而已。
劉德音說,台灣建立產業生態系的優勢來自特有的工程師文化、便捷的交通運輸、資通網路、公私協力等,未來應該建立生態系,政府今天如果有標的,不應該急著選贏家和輸家,而是應該建立相互支援的公司和產業,讓成功的公司更成功,應該成功的公司也能夠成功。
最後,劉德音續指,提高人民的經濟活動,需要仰賴人民身心健康、好奇心、創新活力,這是中國大陸現在遇到的困境,好奇心就是「想知道別人的思想和做法」,今天在美國有川普、拜登派,所有政策都被一分為二、刻板化,所有政策都被框在某個思想,沒有辦法有想像力、好奇心,「台灣也有這個危險,我們任何問題,不要把別人框在親中、親美」,應該充分討論讓台灣強大的方法,才是能夠讓台灣好的方法。
劉德音也分享,AI是未來全世界產業升級的契機,台灣有什麼方法,可以比別人做得更好呢?他認為台灣是有機會的,因為台灣最強的是應用,但80%至90%台灣企業為中小企業,它們無法得到AI的滋潤,因此需要有一個提供知識的公司,提升台灣中小企業的生產力。
劉德音說,台積電在5年前就推動AI,讓每個人的工作內容都改變了,例如過去製程工程師每天要看幾百張的SPC chart(統計製程管制圖),如今要看幾萬張,不是人類能夠負擔的,因此方法變了,管理方法隨之改變,整個公司的組織也變了,這就是一個挑戰:大部分公司的組織沒有辦法改變,所以就停在那裡。
劉德音說,AI也會帶來新的商業模式,因此也要注重創新,例如UBER與台灣計程車融為一體,就是一個創新,如何讓原來的產業能夠包容同時創新,就是一個機會。一個國家的人民健康、生產力是主導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政府要給人民機會,讓他們提升生產力,特別是台灣的中小企業。(文/工商時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