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之父」辭世享耆壽97歲 34歲獲諾貝爾獎亦深陷爭議

分享:

1953年共同發現去氧核醣核酸(DNA)雙螺旋結構的美國生物學家華生(James D. Watson)辭世,享耆壽97歲。他的突破性發現引發了醫學、犯罪偵查和倫理學等革命。但這位「DNA之父」也因晚年發表涉種族歧視的冒犯性言論,而遭到譴責和審查。

圖為2015年6月,華生訪問位於莫斯科的俄羅斯科學院。(圖/美聯社)
圖為2015年6月,華生訪問位於莫斯科的俄羅斯科學院。(圖/美聯社)

根據《美聯社》,華生的兒子鄧肯(Duncan Watson)7日表示,父親在安寧療養院與世長辭,「他從未停止為那些遭受疾病折磨的人們而奮鬥」。華生曾任職的研究機構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亦證實其死訊。

這位1928年出生於芝加哥的生物學家與克里克(Francis Crick)在1953年發現DNA雙螺旋結構。1962年,2人也憑藉這項生物學的世紀發現與威金斯(Maurice Wilkins)共同獲得諾貝爾獎。

在解開了DNA的結構之謎後,華生曾短暫在加州理工學院停留,並於1955年在哈佛大學擔任教職,基本創建該大學的分子生物學課程。他在1968年成為˙冷泉港實驗室主任,1994年成為主席,直到2007年因涉種族歧視言論引發爭議。

2015年6月,俄羅斯科學院院長將被俄國商人買下的諾貝爾獎章歸還給華生。(圖/美聯社)
2015年6月,俄羅斯科學院院長將被俄國商人買下的諾貝爾獎章歸還給華生。(圖/美聯社)

他當時聲稱,「對非洲的前景感到悲觀,因為我們所有的社會政策,都是基於將黑人的智力和白人視為相同這個事實而定,但所有實驗都顯示這不是真的」。他又說希望種族平等,但「和黑人員工打過交道就會發現,這並非真的」。

即使華生事後為他的言論道歉,但在引發國際譁然後,他仍被暫停在冷泉港實驗室的職務,他也在不久後退休。

在2019年播出的電視紀錄片中,華生再度被問及「對於種族與智力之間關係的看法,跟以前有沒有變化?」他強調,「不,完全沒有」。對此,冷泉港實驗室撤銷了授予華生的幾個榮譽頭銜,譴責其言論「應受譴責」且「不受科學支持」。

在獲得諾貝爾獎半個多世紀後,華生於2014年以470萬美元拍賣掉自己的諾貝爾獎章。不過,得標者最終將這枚獎章歸還給了華生。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