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文忠(台灣社會共好論壇研究員、暨大國企副教授)
回應文章:自由時報電子報〈自由日日Shoot〉〈公務員月退均領逾6萬 國民黨還要「停砍年金」〉,2025/08/25 05:30
近年來,台灣社會在年金改革議題上爭論不休。自由時報近期一篇文章指出,「公務員月退平均超過6萬元,勞工平均僅約2.5萬元」,並質疑國民黨主張的「停砍年金」政策是否合理。這種以單一平均數對比不同群體的做法,雖然容易引發關注與討論,但卻忽略了年金制度背後的複雜性,以及社會公平與制度永續的真正核心。本文希望從更全面的角度,說明為何我們不能只用「平均值」來討論年金問題,也談談「停砍年金」背後的公共利益。
平均值不是全貌:中低職等公務員被忽略
首先,單純以「平均值」來描述公務員退休所得,容易誤導社會大眾。所謂的「月退平均6萬」,其實是被少數高職等、年資深的公務員拉高了整體數字。絕大多數中低職等公務員,年改後實際領取的退休金遠低於6萬元。舉例來說,九職等的高階主管與五、六職等的基層人員,不論本俸或年資都有明顯差距。年金改革後,中低職等的所得替代率逐年下修,許多人實際領到的金額並不像外界想像的「通通六到八萬」。如果媒體只報導一個平均數,卻不揭露中位數、分位數或各職等分布,容易讓社會誤以為所有公務員都享有優渥退休金,進而激化群體對立。

勞保與公教退撫是不同制度,不能直接比較
再來,勞工的勞保與公教人員的退撫制度,本質上有很大不同。勞保是一種社會保險,涵蓋產業極廣,薪資差距也很大;而公教退撫則是「雇主—雇員」型的退休安排,與政府招募與留任人才息息相關。直接拿「全體勞工的勞保平均」去對照「公務員退休平均」,本來就不公平。如果真的要比較,也應該用同樣教育程度、年資、責任層級的人來對照,而不是把臨時工與高階主管放在同一張表裡比誰多。事實上,許多科技業或高薪專業者,靠企業年金、勞退自提與投資成果,退休保障甚至比不少中低職等公務員還高。社會真相並非「公務員都比較爽」這麼簡單。
媒體敘事易激化對立,忽略制度本質
媒體在報導年金議題時,如果只強調「6萬對2.5萬」這種數字對比,確實能吸引眼球,但同時也容易把問題導向勞工與公務員的對立。這樣的討論方式,讓社會忽略了年金制度設計的本質問題。真正值得討論的,是勞保財務如何補強、公務員退休保障要維持在什麼水準,以及兩套制度如何同時走向可負擔、可永續的方向。如果只用「多的再砍一點、少的也先忍一下」的零和思維來討論年金,既不公平,也無法讓制度長久穩定。

治理國家不能靠分化與誤導
事實上,治理國家的方式不應該是調動族群對立或製造誤解。若只以「誰的所得高就搶劫誰」的邏輯來分配資源,社會將失去公平與穩定,企業家也不會願意在台灣長期投入發展。這種分配思維,不僅破壞社會信任,也讓公共政策淪為短視的利益爭奪。真正的制度設計,必須兼顧各群體的合理需求與社會整體的永續發展,而非簡化成「多者必須被砍、少者只能忍耐」的對立局面。
此外,公務人員作為台灣政黨輪替下的穩定因子,對社會運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為有一批專業且穩定的行政體系,台灣才能在政黨更迭、政策調整中維持基本運作。如果每逢選舉就大幅度更動制度,或是頻繁以情緒化方式調整年金,台灣早就陷入混亂甚至「倒閉」。穩定的治理與理性的政策討論,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

「停砍年金」的重點:穩定與可預期
年金改革自2018年起,採取逐年下修所得替代率的方式,原本是希望爭取時間、改善基金體質。然而,如果長期缺乏總體財源設計與投資績效管理,只靠「每年再降一點」來調整,制度很容易變得不可預期。現職公務員無法規劃未來退休水位,年輕人對公職失去吸引力,優秀人才流失,最終影響的是公共服務品質。所謂「停砍年金」的訴求,重點並不是要回到過去的舊制,而是希望讓參與者有穩定預期,再搭配更精準的風險分攤與財務管理,讓制度能夠長期運作下去。
如何讓年金改革更公平、永續?
面對年金問題,社會需要的是更科學、透明的討論。建議可以從「雙軌四步驟」來推動:
一、雙軌並進:
一方面補強勞保與勞退,提高提撥誘因、擴大基本年金保障、強化投資治理與費率調整;另一方面穩定公教退撫,停止機械式逐年下修,改採定期精算與條件式調整(例如依據CPI、投報率、負債指標設「熔斷」與「緩升」機制)。
二、四步驟改革:
1.資料透明:公布退休金分布、中位數、分位數及職等、年資交叉表,讓社會有共同討論的事實基礎。
2.風險共擔:設定政府、個人與基金投報的動態分攤公式,避免單邊承擔風險。
3.弱勢保護:針對低俸點與長期基層服務者設立「樓地板」,避免老年貧窮。
4.治理升級:強化基金專業管理、績效追蹤與問責,將短期政治主張與長期退休財務分開。
國民黨主張的定位
國民黨主張「停砍年金」,其實是希望恢復制度的預期性與穩定治理,不是要回到過去的舊制,也不是只為公務員謀福利。真正符合全民利益的方案,應該同時補強勞保、專業化退撫治理,並以公開、可驗證的精算基礎來設計調整門檻。若僅以口號處理,不補上財務與治理配套,任何政黨的方案都難逃「今天止血、明天失血」的惡性循環。值得注意的是,媒體同日也有「若停砍年金,退撫基金將提前破產」的警示,這更凸顯必須用數據與精算模型來決定調整幅度,而非用標籤互轟。
結語:從分配之爭回到制度之治
年金制度本質上,是跨世代共同分擔風險、確保政府與社會運作安全的機制。與其用平均值挑動勞工與公務員對立,不如回到制度工程:補強勞保、穩定退撫、透明精算、專業治理。唯有如此,才能讓每一份工作、每一段公共服務,都有安穩與尊嚴的退休保障,而不是在情緒標題下彼此指責、兩敗俱傷。治理國家,應以促進共融與穩定為目標,遠離分化與誤導,才能讓台灣持續進步,讓所有人都能在公平與和諧的環境中追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