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自2025年8月1日起,將免疫治療「雙特異性抗體」納入健保給付,用於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第3線病人。此政策預計在第5年時,每年將有200位病友受惠,每位病人更可望節省350至400萬元藥費。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黃泰中指出,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最新指引已將雙特異性抗體列為第3線建議藥物。這項給付政策的實施,將使骨髓移植、CAR-T治療無效的病人,獲得緩解腫瘤的新希望。
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葉士芃表示,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報告,當年淋巴瘤新案例共3433例,其中九成以上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最常見的類型,在台灣約占五成以上,同時也是惡性度最高的淋巴瘤種類。雖然此類淋巴瘤好發於50歲以上長者,但年輕族群及少數兒童也可能罹患。
黃泰中進一步說明,全台每年約新增1400餘名瀰漫性大B淋巴癌病人,約三分之一的病人經過二線治療效果仍不理想,需進入第3線治療。雙特異性抗體治療與CAR-T細胞治療的健保給付條件並未限制只能二選一,且雙特異性抗體治療不限醫療院所,申請健保後約10至14個工作天即可用藥,若使用皮下注射劑型,更可免除住院治療。

黃泰中分享一位越南籍女性病患的治療經驗。該名病患罹患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經二線治療無效且無法接受骨髓移植,經由新竹台大分院轉診至台大總院接受治療。透過臨床試驗管道使用雙特異性抗體,病患原本需要使用嗎啡止痛的症狀獲得改善,經檢查後腫瘤已消融,目前仍持續規律回診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