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消費者保護協會今(18)日公布最新市售枸杞檢測報告,抽檢30件市售枸杞產品,結果顯示全數驗出重金屬,其中包含鎘、鉛等有害物質,就連通過有機驗證的產品也未能倖免,引發食品安全疑慮。

近年來,枸杞因養生風潮席捲全台,許多民眾習慣將其泡茶、煲湯或直接食用。台灣消保協會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本地並無枸杞果實生產,僅有少量枸杞葉栽種,意味著市面上販售的枸杞產品均為進口,其中超過九成來自大陸,主要產地集中在新疆、青海、甘肅等西北地區。
根據台灣消保協會此次檢測結果,30件受測樣品中,鎘含量超標情況最為嚴重。現行規範中,鮮果鎘含量標準為每公斤不得超過0.05毫克,但檢測發現4件樣品已超出此限值,最高者達0.081毫克/公斤,當中更有2件為有機認證產品,分別來自某連鎖賣場、某批發街及網路平台。
在鉛含量方面,現行鮮果標準訂為每公斤不得超過0.1毫克,檢測結果顯示有2件產品含量達0.13毫克/公斤,分別是某連鎖賣場的紅枸杞及網路平台購得的黑枸杞產品。

台灣消保協會表示:「枸杞在栽種過程中易受土壤污染、施肥、灌溉水源等因素影響,加上加工與乾製過程中可能累積重金屬,再加上枸杞植物本身具有較強的重金屬富集能力,因此容易出現重金屬殘留問題。」
針對現行檢驗標準僅以鮮果為基準的問題,台灣消保協會提出質疑,認為市售枸杞產品幾乎全為乾製品,在乾燥過程中因水分大量流失導致重金屬含量相對濃縮,即使檢測值超出標準也難以認定超標,但消費者長期食用仍存在潛在健康風險。
為確保消費者食用安全,台灣消保協會呼籲政府應針對枸杞乾製品制定更合理的專屬標準,同時加強邊境檢驗與市場稽查力度。該協會也建議業者主動提供產品來源資訊及檢驗報告,讓消費者得以參考。對於消費者,則建議選購標示清楚、附有檢驗數據的產品,並避免長期過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