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火箭軍25日成功朝太平洋海域發射1枚洲際彈道飛彈(ICBM),引發外界高度關注,桃園市經發局長張誠昨(27)日在他的臉書貼文解析,如果該枚飛彈的發射位置調整,且飛行通過北極上空,彈著點就很可能接近美國本土。
解放軍於25日上午8時44分發射1枚裝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準確落入指定的太平洋公海海域,這也是大陸44年來首度公告朝太平洋發射洲際彈道飛彈,但並未公開飛彈型號。根據大陸軍方隔天公開的飛彈發射圖片,外界研判發射的是東風31AG型洲際彈道飛彈。
前中科院雄三反艦飛彈總工程師張誠博士的臉書貼文表示,東風31AG型是由運輸直立發射車(TEL)發射的洲際彈道飛彈,採用3節火箭發動機,可以攜帶6至7具核彈頭,射程在12000公里左右。從彈道飛彈的結構來分類,射程超過5500公里的彈道飛彈,需要至少3節火箭發動機,屬於洲際彈道飛彈,解放軍的東風5、東風31、東風41都屬於該類飛彈。
張誠說,此次國軍位於樂山的鋪路爪長程預警雷達,有極高機會在洲際彈道飛彈爬升階段偵測到飛彈的發射,並預估其彈道飛行軌跡,從而判斷其為洲際彈道飛彈。
他研判,如果該枚東風31AG型飛彈的發射地點進行調整,且飛行路線是越過北極圈,那麼彈著點極可能接近美國本土。
張誠博士強調,可裝載6至7具核彈頭的東風31AG型洲際彈道飛彈,搭配終端分導彈頭技術,將可增加終端攔截上的難度。此外,相對於固定陣地發射方式,運輸直立發射車降低了在發射前被人造衛星偵測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