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庭語/綜合報導
黃麴毒素不僅是有毒物質更已被證實是誘發肝癌的主要毒素之一,因黃麴黴菌大量孳生時,會釋出大量毒素,而生活環境中受黃麴毒素污染的程度愈高,人類的致肝癌率也愈高,罹患胃癌、腎癌的發生率也相對的提高。
沒洗乾淨的筷子恐藏有黃麴毒素。
(示意圖/photoAC,下同)
肝膽腸胃科醫師王威迪在節目《健康好生活》影片中分享,一名70歲糖尿病患者長期在內分泌科治療,不料,某次發現病患的肝指數變高,趕緊轉診至腸胃科做超音波,結果竟發現有2公分的肝癌,醫師接著說道,這個肝癌案例相當特別,因為台灣有9成以上肝癌患者大多是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或肝硬化所導致,但全部都沒有的狀態下,得到肝癌的比例則不到10%。
王威迪醫師表示,經進一步了解後,才發現原來病患習慣會將吃不完的東西放冰箱,食物也都捨不得丟,有時還會把放了許久的米飯吃下肚,加上長期吃下保存狀態不佳的玉米、花生,導致罹患肝癌。
王威迪醫師進一步說明,因保存不佳的食物容易變質,而變質中的食物都可能藏有黃麴毒素,包括「發霉的花生、玉米」、「變質的米飯」、「發苦的堅果」、「沒洗乾淨的筷子」或「劣質芝麻醬」等等,因此千萬要特別注意。
發霉的花生、玉米都是黃麴毒素的藏身地。
另外,衛福部台南醫院也有資料指出,其實在五穀雜糧、堅果類、豆類、南北乾貨類、辛香料、醃漬類食品、古法釀造製品、地瓜粉及麵粉等食材都有可能會藏黃麴毒素,甚至曾經還在咖啡豆中發現過,因沒有真空包裝或開封後沒放入冰箱,都難逃黃麴毒素生長的污染;相對的,以受污染的玉米、五穀雜糧作為飼料餵食雞、鴨、魚、牛、豬其內臟尤其是肝臟及牛乳、蛋,也含有較高的黃麴毒素存在。
衛福部台南醫院指出,若有患者吃下藏有黃麴毒素的食物,恐會出現以下症狀:
- 慢性:導致細胞受損、畸胎及突變甚至致癌反應。
- 急性:嘔吐、腹痛、肺水腫、痙攣、昏迷、胰臟充血或肝、腎、心衰竭或腦水腫甚至死亡。
若吃下藏有黃麴毒素的食物,恐會出現嘔吐、腹痛、肺水腫、痙攣,甚至罹患癌症、心衰竭致死。
衛福部台南醫院提醒,因黃麴毒素具有極高的熱安定性,不同於一般黴菌經蒸、煮、炒、炸可被消滅,它需在260℃ 以上之高溫才可被消,因此,若想預防疾病的發生,可照以下「9妙招」預防黃麴毒素找上身:
- 挑選新鮮的魚、肉、蔬、果,剩餘的最好置於冰箱保存,食材採先進先出的觀念。若發現食物發霉、過期,應立即丟棄。
- 儘量少吃內臟類、醃漬類、乾貨式食物及經過長黴程序調味醬油。
- 少吃易受污染的食物及其製品。
- 注意農作物的收成、運輸、貯藏程序,避免黃麴毒素的發生。
- 購買新鮮、真空包裝的米、豆、麥、五穀雜糧及其製品,並從外觀察是否長黴,包裝若有破損或色澤改變,不可購買。
- 打開後,最好以乾燥的密封罐貯存在低溫、乾燥處,並在有效期限內吃完。
- 政府定期抽檢食品中黃麴毒素含量,使食品業者重視黃麴毒素的預防。
- 改變錯誤的飲酒習慣。
- 切記!不要因為可惜還是把沒發霉的部份吃掉,雖然外觀一切正常但其實菌絲早已在食物內生長了,若誤食輕者-噁心、嘔吐,重者-休克甚至造成死亡。
- 資料來源:
衛福部台南醫院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