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博士和尚傳奇故事曝光 他從台灣出發勇闖京都 從不會說日語到成為佛學博士 奮鬥故事太勵志

分享:

資深記者鍾志鵬/綜合報導

博士和尚釋有暋傳奇故事曝光, 從不會說日語到成為佛學博士 奮鬥故事太勵志,體悟「那裡有感動,那裡就有禪」。(圖/釋有暋攝影 法鼓文化提供)

釋有暋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和尚,曾經在台灣法鼓山大學求學。畢業後不懂一句日語,前往日本京都大學成為佛學博士選人。讀書之餘,在京都各地行走,發現原來「內心有感動,那裡就有禪」,「美感不是追尋而來,而是當下對生活裡遇到的人、事、物最真實的體會。」著作《京都有禪》是給破碎化現代人的一封美麗生活情書。

慢慢體驗一個城市的自然及內在美。

美感不是追尋而來,

博士和尚釋有暋傳奇故事曝光, 從不會說日語到成為佛學博士 奮鬥故事太勵志,體悟「那裡有感動,那裡就有禪」。(圖/釋有暋攝影 法鼓文化提供)

來自馬來西亞的年輕和尚 從台灣出發勇闖京都成為佛學博士

他是和尚釋有暋,來自馬來西亞。2007年出家。還沒學會禮佛就決定出家、還不會說日語就跑到日本留學、還沒寫完博士論文就先寫散文分享的留學僧。從來不按部就班學習的法師,喜歡追求「僧」活多樣性,希望提高分享佛法的趣味性與實用性,讓大家都樂於親近佛法,於是台灣有了第一本以和尚角度的日本旅遊書。文字清新白話 簡單中蘊含著深邃的易懂人生哲理,釋有愍的文字淺顯易懂,深邃動人……

「內心有感動,那裡就有禪」、「不論身在哪裡,只要內心有感動,那裡就有禪。」

「啪!」一聲清脆聲響,劃破了禪堂內的寂靜。庭院內蓮花池上的薄冰,在夜晚與清晨的微小溫差中,裂了開來。我睜開眼,在昏暗的大殿內,隱約可見眼前坐著的幾個身影,像一尊尊莊嚴的雕像。不久,住持法師手持香板開始巡香,在朦朧的燈光中,他的身影被拖得長長的。此時,沉重的冷風,慢慢滲透全身,讓人不禁打起哆嗦。我輕輕抓起蒲團前的毯子裹住上半身,卻從眼角的視線看見那長長的身影對我搖了搖頭,彷彿聽到住持法師平時的鞭策:「修行人要能忍耐寒冷。」

在日本留學期間,我每週都會到遠離京都市中心的福成寺,參與半日的禪修會。在二月的某個清晨,氣溫降到攝氏零下十度,而住持法師仍堅持大開門戶,讓大家體驗最樸實的京都。很多人因嚮往古都禪風而參訪京都,但如果真正經歷過禪堂的洗禮,可能另有一番不同感受吧!

許多到京都遊玩的朋友,都會請我推薦「名所」。對於第一次到訪京都的人,我會建議參考網紅推薦的景點,先到清水寺、金閣寺等感受京都古剎之美,然後去離宮二條城體驗茶道,或到日本最古老的劇場「南座」觀賞能劇,再到祇園、二年坂、三條商店街等購買伴手禮。若時間允許,大家也可以到鴨川賞鷹,或爬上大文字山鳥瞰京都的美景。

對再次到訪京都的朋友,我則會帶他們前往京都大學的佛學研究室、北白川的宿舍、狸谷山的晨運徑道、哲學之道上的侘寂咖啡館,乃至無遊客到訪的福成寺等這些我最熟悉的生活場景。原因無他,這些地方皆留下我多年走過的足跡,更有我對京都之美的不同體驗。那是一種難以言傳,只能以赤子之心方能領略的體會,就像禪心一樣。

博士和尚釋有暋傳奇故事曝光, 從不會說日語到成為佛學博士 奮鬥故事太勵志,體悟「那裡有感動,那裡就有禪」。(圖/釋有暋攝影 法鼓文化提供)

「禪」是什麼?從我開始學佛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在我腦海裡徘徊。第一次禪修,我還在加拿大大學念本科。當時,來佛堂的人,大都對禪修抱持某種刻板印象,譬如坐姿必須如何、打坐時間必須多長、心境必須何等安詳等。因此,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總覺得,禪修是離不開禪堂的修行模式。多年以後,當我到法鼓文理學院念研究所時,第一次進入禪堂打禪七及禪十四,感受非常深刻。法鼓宗的禪風,讓我體會到禪的活潑性與生活化,並時時提醒自己,禪修的心態必須延續到離開蒲團以後,在日常生活裡,也保持專注與覺察,讓心如藍天一樣,任由雲朵飄浮而過,不留下一絲痕跡。

到了京都大學,研究生活變得異常忙碌。漸漸地,我發現,即使不到禪堂,在這經過千年文化的醞釀,以及日本美學「侘寂」的陶冶而形成的古都,處處可發現觸發內心對禪的體會。因此,在京都安住下來以後,我開始愛上攝影。我覺得,攝影能讓我捕捉當下內心的感動,讓我記錄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我希望把自己注意到的細節,透過一定的角度和視野,將內心的感動描繪上去,讓大家也能感同身受,然後做出自己的解讀和體悟。對我而言,這就是日常生活裡的禪修。

在京都,我習慣用照片及文字做真實的生活記錄。此外,我會在每天晨跑,從北白川的宿舍前往狸谷山途中,跟四季不同風光的稻田打招呼,跟路上準時碰面的鄰居們微笑搖手;閒餘之際,我會到哲學之道上的咖啡館,聞著咖啡香,聽著流水聲,看著窗外來來往往的人們,感受綠影中的寧靜;每週日到禪宗寺院,接受臨濟宗棒喝式的磨鍊。

我甚至參與過坊間的落語學會,跟著一群歐巴桑及歐吉桑去巡迴演出;我也到晶子老師的日本茶室,接受日本茶道的熏習。這些對日本文化的觀察及體驗,都被我用照片及文字記錄下來,成為你手上的這本散文集。我相信,攝影是由外而內,而寫作是由內而外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

博士和尚釋有暋傳奇故事曝光, 從不會說日語到成為佛學博士 奮鬥故事太勵志,體悟「那裡有感動,那裡就有禪」。(圖/釋有暋攝影 法鼓文化提供)

很多朋友以為我一個人到日本留學,能從開始時不懂一句日語,到完成學業,一定有過人之處。其實不然,在留學期間,我經歷過許多失眠的夜晚,只為了在期限前完成日文論文;我也曾因為在撰寫碩士論文的最後階段遇到瓶頸,致電給臺灣的教授求救;加上自己不善交際的個性,在學業上曾感到徬徨與無助。這些挑戰,我都在跌跌撞撞中,一邊學習與適應,一邊成長。慶幸的是,每當我感覺身心疲累時,只要走出校門,在幽靜整齊的路上行走,不論是前往哲學之道散步,或走向鴨川尋找老鷹與野鴨的蹤影,甚至只是走回宿舍休息,或前往超市買菜,在大街小巷裡所接觸到的人與事,都會讓我得到心靈上的療癒。我深深體會,在京都的人文風景裡,處處都有禪意。

當初開始書寫京都生活的感想時,我只在臉書上分享簡短、隨性的貼文。沒想到,自己的塗鴉受到法鼓文理學院學長的青睞,將它推薦給《人生》雜誌的主編,就這樣,我開始了每個月投稿的儀式。其實,剛接到邀稿時,感受是很複雜的。原因無他,《人生》雜誌乃臺灣佛教界深具代表性的佛教刊物。很難想像,我的散文會出現在這本刊物。當時,主編對我說:「法師,就照您在臉書的方式來寫稿就好,對讀者會有啟發。」雖然心裡七上八下,最後還是接下了這項任務。

這本書讓我透過一支筆和一支鏡頭,記錄京都生活的各種法喜。其實,我既沒有禪定工夫,更沒有高超的洞察力。我只有一雙愛觀察的眼睛,和想傳遞感動的心意。我希望跟大家分享那些觸動心靈的經歷,並引起大家的共鳴。就像冬天裡在福成寺打坐,雖然沒有得到開悟的啟發,卻讓我體驗了京都最樸實的美,以及最刻骨銘心的感動。

不論身在哪裡,只要內心有感動,那裡就有禪。

博士和尚釋有暋傳奇故事曝光, 從不會說日語到成為佛學博士 奮鬥故事太勵志,體悟「那裡有感動,那裡就有禪」。(圖/釋有暋攝影 法鼓文化提供)

櫻花雨落下的哲學之道  美麗中藏著素樸、美麗的生活之道 

過去幾年,我在京都大學文學研究所撰寫博士論文。由於不喜歡一直待在堆滿書籍的研究室,在沒有課的週五,我會帶著筆電,到大學附近哲學之道上那一間小小的、人氣不旺的咖啡館,繼續跟論文搏鬥。研究室裡的日本同學似乎沒有這種習慣,每當他們問起,我都會說這是為了「気分転換」,即「心情轉換」的意思。

哲學之道,是一條長約二公里的小道,從南側的永觀堂開始,沿著琵琶湖疏水道,往北經過好幾座寺院及神社,如熊野若王子神社、慈照寺及法然院等,一直延伸至銀閣寺。哲學之道的名稱源自明治/昭和時期,京都大學哲學教授西田幾多郎及其他文人經常到此散步做哲學思考之故,並於一九七二年正式命名。可能由於名稱取得好,這裡的環境總是瀰漫著濃厚的人文氣息。設計低調的藝術坊、貌似博物館的咖啡館,以及幾間紀念品小店,疏疏落落地點綴著這條步道,從早到晚,給人寧靜安詳的感覺。

博士和尚釋有暋傳奇故事曝光, 從不會說日語到成為佛學博士 奮鬥故事太勵志,體悟「那裡有感動,那裡就有禪」。(圖/釋有暋攝影 法鼓文化提供)

文藝咖啡那家我經常光顧的咖啡館,店長是一位文藝青年,愛好藝術、攝影及音樂。她喜歡跟客人聊天,但也很懂得何時該給人留下獨處的空間。有時,店長若閒著沒事,會跑上來關心我的寫作進度。為了轉換心情,我會拿起手機,跟她一同研究如何用鏡頭捕捉窗前夢幻般迷人的光影。

不知為何,我們都為這光影著迷。做為土生土長的京都人,店長不但住在遠離塵囂的北白川地區,更選擇只在春、秋兩季會有人潮的哲學之道上經營咖啡館。她說,第一次看到這棟老房子內的光影以後,就決定將它買下來。這棟老房子是明治時期留下來的木造建築,屋頂下的長樑上有墨跡寫著「明治三十七年三月十五日建築」。店長以最大限度保留了建築的原貌,把已經劣化的土牆重新砌上黏性黄土,表面不加任何修飾,讓粗糙的線條呈現出各種圖紋,展現出最自然的變化。每次坐在那裡閱讀,圍繞在溫暖的橘燈下,時而看著窗內跳躍的光影入神,時而望向窗外起舞的波光發呆,我常會忘記時間的流逝。

博士和尚釋有暋傳奇故事曝光, 從不會說日語到成為佛學博士 奮鬥故事太勵志,體悟「那裡有感動,那裡就有禪」。(圖/釋有暋攝影 法鼓文化提供)

其實,哲學之道上的櫻花及楓葉,舉國有名。每年的春天及秋天,湧到這裡賞櫻或賞楓的人潮,會把所有通道擠得水洩不通。可是,賞櫻及賞楓的時節皆短,最多兩週左右。過了旅遊旺季,哲學之道上不是覆蓋著鬱鬱蔥蔥的綠葉,就是豎立著光禿禿的枝幹,步道上也只剩下寥寥無幾的居民,悠哉地路過,或走路,或騎腳踏車,呈現一幅最樸實的生活畫面。

我喜歡這種日常風景。有一次,當我埋首在面前的螢幕裡,窗外突然傳來一陣騷動。一對穿搭著西式婚紗的情侶,帶著攝影團隊,來到青蔥翠綠的櫻花樹下,在涓涓而流的小溪旁,拍起了照片。這時,咖啡館內的常客,以及忙著沖泡咖啡的店長,興奮莫名地跑上二樓,笑瞇瞇地望向窗外上演著的幸福。我打開筆電,用谷歌(Google)搜尋《吉祥經》,心裡默念了一遍,給這對喜歡哲學之道樸實之美的情侶,獻上深深祝福。

博士和尚釋有暋傳奇故事曝光, 從不會說日語到成為佛學博士 奮鬥故事太勵志,體悟「那裡有感動,那裡就有禪」。(圖/釋有暋攝影 法鼓文化提供)

比起東京的九衢三市、香港的華燈璀璨、臺北的花天錦地,我總覺得,京都是一個靜態的城市。春天的櫻花落英繽紛,是靜態的;夏天的繡球花團錦簇,即便蟬聲陣陣,也是靜態的;秋天的紅楓雖遍地火紅,其烈焰依然是靜態的;冬天的柏樹萬古長新,更是靜態的最佳表現。

不但如此,京都的文化底蘊,也是靜態的。即使到了熙熙攘攘的商業區,走在路上也不會看見五光十色的廣告牌或霓虹燈。京都的商家們看來都很內斂,且各做各的,不會干擾任何訪客。做為過客,我可以靜靜地走過,不經意地經過,而絕對不會揚起一點塵埃。傍晚,偶爾看見疏水道上悠悠游走的野鴨或徐徐下降的白鷺鷥,這種畫面有如慢鏡頭般,呈現出各種靜態的意境。京都的內在美,都在這些不起眼的日常裡展露無遺。

許多朋友來京都旅行時,常要我介紹能帶來驚喜的私房景點。其實,對我而言,有點為難,因為我既不喜歡到人山人海的地方,更對那些讓人覺得焦躁的旅遊勝地興致怏怏。即便在哲學之道,比起那讓人驚豔的粉櫻及紅楓,我更樂於在當到處還是一片油綠綠且沒有遊客到訪的季節,坐在一間缺乏人氣,卻充滿人情味的咖啡館內,寫論文也好,放空也罷,或跟店長天南地北閒聊,或單純感受一個與自己同在的時光。

也許,我喜歡哲學之道的原因,僅僅是那些經過長時間累積起來,看來樸實、單調,卻很耐人品味的人文與環境。這種感受,有如日本美學裡「侘寂」的審美意識:在樸素、無常的事物中體驗到其豐富內涵與優雅脫俗的心境。在哲學之道,我找到自己偏好的落腳處,並跟當地的人與事慢慢地、一層一層地加深彼此間之連結。不管是美的、醜的、細緻的、粗糙的,我都欣然接受。久而久之,竟也讓我對這地方,產生了宛如第二故鄉的錯覺。

博士和尚釋有暋傳奇故事曝光, 從不會說日語到成為佛學博士 奮鬥故事太勵志,體悟「那裡有感動,那裡就有禪」。(圖/釋有暋攝影 法鼓文化提供)

一分鐘認識釋有暋和尚:

不會說日語,卻勇闖日本京都大學留學,

一襲灰布僧服,成了校園最搶眼的風景;

別人羨慕是語言天才,從碩士一路攻讀至博士,

卻不知他跌跌撞撞的學習歷程。

在研究所的繁重課業中,

他反而分身有術,騎著單車在京都四處悠遊,

學會茶道、花道,還會落語表演,

從讀不懂「日本空氣」的門外漢,變成了京都通。

 

有暋法師的京都七年,

是留學,也是參禪的鍛鍊,

他在京都參悟了哪些生活的醍醐味?

法師以風趣的妙筆,

分享溫暖幽默、禪機盎然的京都學記,

體驗一個城市的自然及內在美,

帶我們一同發現京都裏風景的奧妙。

博士和尚釋有暋傳奇故事曝光, 從不會說日語到成為佛學博士 奮鬥故事太勵志,體悟「那裡有感動,那裡就有禪」。(圖/釋有暋攝影 法鼓文化提供)
博士和尚釋有暋傳奇故事曝光, 從不會說日語到成為佛學博士 奮鬥故事太勵志,體悟「那裡有感動,那裡就有禪」。(圖/法鼓文化提供)

本為撰寫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之《京都有禪:一位留學僧的京都學記》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