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造成災情引發社會關注,國民黨團今(3)日召開「花蓮光復災後,漫漫復原路怎麼走?」記者會,邀請前內政部長李鴻源針對花蓮災後狀況提出專業見解。李鴻源警告,上游仍有大量泥沙,若再遇地震、豪雨,堰塞湖可能再次形成,因此政府的防災改革刻不容緩。

李鴻源表示,目前堰塞湖僅剩5、600萬噸的水,暫時不會造成立即危險,但此次崩塌上游累積了3.2億噸泥沙,真正沖下來的僅約7000萬噸,仍有約2.5億噸土石殘留在上方。他進一步指出,左側山壁結構相當脆弱,若再遇豪雨及5級以上地震,土石可能再度大規模崩塌堵住現有缺口,形成新的堰塞湖,隨著水量累積,災害恐將重演。
針對災後復原,李鴻源強調改善作為的重要性。此次災害已使河道上升3至5公尺,河流抗漲能力顯著下降,唯有完善災前預警、落實疏散機制演練、整合中央及地方部會,並強化下游地區水利工程,才能預防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李鴻源也指出,現今災害多為複合式災害,現行《災防法》難以應付新狀況,因此亟需修法。

針對光復村未來面臨的遷村問題,李鴻源表示,遷村雖能遠離危險,但牽涉原生部落生活及數千人移動,還包括就業、孩童教育等問題。若選擇重建,則必須建立完善預警機制,強化中央、地方訊息合作,以及完善疏散機制演練,因為目前災防體系缺乏這類經驗。
李鴻源呼籲政府成立專為台灣災害設計的中央防災組織,雖不需規模龐大,但要能統合各部會回報資訊,避免資訊不通、互踢皮球情況。他建議可參考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模式,讓災害管控獲得有效指揮,或參考日本防災大臣制度,同時強調我國缺乏此類整合人才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