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炎炎夏日不僅考驗身體健康,更可能影響心理狀態。最新研究顯示,當年均溫超過23度時,每上升1度將使重度憂鬱症風險提升約7%,醫師警告,極端氣候正在無形中影響民眾的心理健康。

根據刊登於《總體環境科學》期刊的台灣研究指出,生活在年均溫20.3度到23度之間的地區,民眾的憂鬱風險最低。然而,隨著全球暖化加劇,高溫環境對心理健康的威脅日益嚴重。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高溫不僅會加重原有的精神疾病,更會提升病患急診與住院的機率。
國際研究進一步證實了氣溫與心理健康的密切關聯。楊聰財醫師引述研究數據指出:「氣溫每上升1度,憂鬱風險會提高24%,焦慮風險則增加21%。更值得注意的是,空氣中的濕度每增加1克/立方公尺,心理壓力症狀就會上升6%。」他特別強調,洪水和熱浪等極端氣候事件,更會顯著提高焦慮與憂鬱症的發病率。
從生理機制來看,楊聰財醫師解釋,高溫會干擾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包括血清素與多巴胺的運作,同時也會降低睡眠品質。「長期處於高溫環境下,人們容易產生『熱壓力』,導致煩躁、焦慮,甚至產生無助感,這些都可能觸發或加重憂鬱症狀。」

臨床觀察顯示,夏季期間因情緒困擾就醫的個案確實有增加趨勢。楊聰財醫師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相當複雜,除了氣溫升高帶來的生理負擔外,還包括生活作息紊亂、社交活動減少、家庭衝突增加,以及學生面臨的課業與未來發展壓力等多重因素。
對於已診斷憂鬱症的患者而言,夏季更是一個特殊的挑戰期。楊聰財醫師建議,這類患者除了要持續接受治療和定期追蹤外,也應該特別注意避免在高溫環境下活動,並且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以預防症狀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