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文忠 博士(台灣社會共好論壇研究員、暨大國企副教授)
台灣社會在民進黨長期執政下,分裂與困境日益加劇。民進黨口頭強調「中華民國」,實際卻推動去中國化,並將「反共」「親美」包裝為核心價值,導致台灣陷入內耗與對外失衡。國民黨若只跟隨這條路線,終將淪為「小民進黨」,失去存在意義。新任主席唯有勇敢承擔七大任務,重建黨的定位,才有機會贏回主流民意。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人民都是中國人。這是國民黨堅持的法理基礎,也是台灣穩定發展的根本。
一、擺脫民進黨「反共親美」的政治陷阱
民進黨將「反共」「親美」視為唯一正當性,這是冷戰舊思維,與現代台灣需求脫節。國民黨若盲目迎合,只會犧牲自身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經濟的優勢。新主席應堅持本黨核心價值,主動提出穩定兩岸、促進產業升級的具體方案,不再被民進黨議題牽著走。
二、依憲法勇敢承認中國人身分
中華民國憲法明確規定,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人民都是中國人。民進黨雖口頭承認憲法,卻刻意模糊定位。國民黨若要維繫正當性,主席必須勇敢承認「我是中國人」,以此為政治根基。這不僅符合法理,更是對歷史文化的誠實。若連這一點都不敢堅持,「中國國民黨」將失去靈魂。
三、扛起兩岸和平與經濟繁榮的責任
馬英九執政簽訂ECFA,台灣出口與就業受惠。民進黨執政後,兩岸對立加劇,出口受阻、企業外移、產業衰退。根據大陸海關統計2024年兩岸貿易總額高達2929.7億美元,2025年上半年仍達1470億美元,顯示大陸是台灣最大、最穩定的市場。美國則對台加徵高關稅、吸走技術與資金。國民黨主席必須以兩岸和平為使命,讓人民看到穩定未來,而不是重複民進黨的敵對思維。

四、避免無條件親美:以台灣人民利益為依歸
美國政策始終以自身利益優先,高價軍售、懲罰性關稅、技術吸納都證明華府不會為台灣犧牲。國民黨不能再陷入「無條件親美」迷思,主席必須堅持「台灣人民利益」為唯一依歸,談判重點應放在保護產業競爭力與勞工權益,而非討好外部勢力。
五、成立影子內閣,從名嘴政黨走向建設政黨
國民黨近年因為對付民進黨自顧不暇!只能批評和反駁,缺乏具體替代方案,淪為「名嘴政黨」。這正是人民失望、不支持國民黨的重要原因。主席必須推動影子內閣,在外交、國防、經濟、能源、教育、社會等領域提出完整政策。例如能源推動「安全核能+再生能源並行」,勞保設計「政府責任+世代共擔」,兩岸深化ECFA、產業鏈合作。唯有如此,國民黨才能從批判者轉為建設者,展現隨時可取代民進黨的能力。
六、黨主席與黨內年輕化,重視青年選民,打破論資排輩
國民黨長期論資排輩、重用資深黨員,導致年輕世代缺乏空間,與青年選民漸行漸遠。新主席本身必須年輕化,展現世代交替的決心,積極提拔中青年優秀人才,讓新世代進入決策核心。未來黨內重要職位與選舉提名,應以專業、能力、創新為優先,不再只憑資歷或派系。更要正視青年選民需求,設立青年政策平台,鼓勵青年參政、參與黨務,制定貼近年輕世代的政策。黨內競爭應以政見為主,杜絕攻擊與消費,團結合作才能激發創新、凝聚共識。
七、連結基層弱勢、公民團體與在野政黨,打造多數民意聯盟
台灣勞工低薪、農民收入不穩、青年買不起房,民進黨標榜的「進步價值」無法解決現實問題。國民黨必須主動連結基層弱勢、各大公民團體及其他在野政黨,提出勞工權益、農業直銷、青年租屋等具體政策,並與社會運動、專業協會、地方社區組織合作,形成廣泛社會聯盟。只有真正代表多數台灣人民,國民黨才能重建全民政黨形象,贏回主流民意。

結語:新主席的三大歷史責任
國民黨主席的七大任務,歸結為三大責任:
1. 堅守認同:勇敢承認中華民國與中國人身分,不落入民進黨設下的陷阱。
2. 扛起兩岸和平與經濟發展使命:讓台灣在全球競爭中有穩定未來。
3. 主動連結基層、公民團體與在野政黨:打造多數民意聯盟,凝聚社會改革力量。
美國高關稅與掏空政策下,若國民黨不敢面對現實,還因為反大罷免成功而沾沾自喜,以為人心已經轉向,台灣只會被榨乾,人民恐怕也會再次否定國民黨。唯有深化兩岸合作、打破派系內耗、提出具體政見、廣納社會多元聲音,國民黨才能展現「中國國民黨」的歷史使命。這不只是政黨的生存,更是台灣人民安定繁榮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