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冷氣還狂冒汗?醫示警:恐是甲狀腺亢進、血糖異常

分享:

若在冷氣房內仍頻頻冒汗、夜間盜汗,或情緒緊張時全身濕透,這些現象可能與自律神經失調、更年期變化、甲狀腺功能亢進或血糖異常有關,特別是伴隨心悸、疲倦或體重改變時,更應提高警覺。

若在冷氣環境中仍出汗、夜間頻繁盜汗,或情緒波動時全身濕透,則可能是健康問題的徵兆。(示意圖/Pexels)
若在冷氣環境中仍出汗、夜間頻繁盜汗,或情緒波動時全身濕透,則可能是健康問題的徵兆。(示意圖/Pexels)

基因醫師張家銘在臉書粉專分享了一項2024年刊登於《國際生物氣象學》期刊的研究,該研究探討了不同年齡、體能狀況及環境下人體出汗的反應。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神經傳導速度會減緩,汗腺對溫度的敏感度下降,這也是老年人夏季中暑比例較高的原因之一。

針對長輩的健康,張家銘建議避免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內,因為這可能讓身體喪失適應高溫的能力。他提出,可以每天給予身體一些溫熱刺激,例如早晨快走10分鐘、洗熱水澡時多待幾分鐘,或是泡腳、曬太陽,這些簡單方法有助於恢復身體對溫度的感知。

但若在冷氣環境中仍出汗、夜間頻繁盜汗,可能涉及血糖異常,建議留意是否伴隨其他不適症狀。(示意圖/Pixabay)
但若在冷氣環境中仍出汗、夜間頻繁盜汗,可能涉及血糖異常,建議留意是否伴隨其他不適症狀。(示意圖/Pixabay)

談及出汗時機的異常,張家銘進一步說明,運動或天氣炎熱時大量流汗屬於正常的體溫調節,但若在冷氣環境中仍出汗、夜間頻繁盜汗,或情緒波動時全身濕透,則可能是健康問題的徵兆。他指出,這類情況可能涉及甲狀腺功能亢進、自律神經失調、更年期變化或血糖異常,建議留意出汗是否持續整天或僅在特定時段,以及是否伴隨其他不適症狀。

此外,張家銘也提到人體散熱方式會因姿勢不同而有所差異。平躺時,下半身出汗較多;坐著時,軀幹成為主要散熱區域;而站立時,背部則承擔更多散熱功能。這是因為坐或躺時部分汗腺受到壓迫,身體會自動調整至其他部位散熱。他建議久坐者每隔一小時起身活動,或在晚上熱敷雙腳,以改善體溫分布,進而提升睡眠品質。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