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男服用腸胃藥2個月 突現「類巴金森氏症」症狀

分享:

一名50歲黃姓男子因工作壓力大引發大腸激躁症而服用腸胃藥,卻在服藥2個月後出現「類巴金森氏症」症狀,經醫師診斷,這些症狀竟是因長期服用含舒必利(sulpiride)成分的腸胃藥所致。

一名50歲黃姓男子因工作壓力大引發大腸激躁症而服用腸胃藥,卻在服藥2個月後出現「類巴金森氏症」症狀。(示意圖/Pexels)
一名50歲黃姓男子因工作壓力大引發大腸激躁症而服用腸胃藥,卻在服藥2個月後出現「類巴金森氏症」症狀。(示意圖/Pexels)

身心科醫師周伯翰表示,黃男在服藥2個月後突然出現恐慌、焦慮、憂鬱等負面情緒,甚至伴隨雙手顫抖、坐立不安、舌頭不自主抽動等「類巴金森氏症」症狀,接受NIRS(近紅外光腦功能光譜儀)檢測後發現,他的前額葉波形與典型憂鬱症不同。

進一步追蹤雲端病例才發現,黃男連續2個月每天固定服用3顆含有舒必利成分的腸胃藥。所幸在停藥並配合抗憂鬱藥物治療後,短短2週內,憂鬱與恐慌的症狀大幅減輕,情緒逐漸改善,順利恢復正常生活。

周伯翰指出,舒必利是常見的腸胃藥成分之一,屬於多巴胺拮抗劑,能減少噁心、降低腸胃過度蠕動,但若長期或高劑量服用,可能阻斷大腦多巴胺傳導,導致憂鬱、動作遲緩、表情僵硬等症狀。對有憂鬱症家族史的人而言,更可能成為隱藏的誘發因子。

長期服用止吐藥(Metoclopramide、Domperidone)及止暈藥(flunarizine)等藥物,也可能引發憂鬱症。(示意圖/Pixabay)

除了含舒必利的腸胃藥外,周伯翰提醒,長期服用止吐藥(Metoclopramide、Domperidone)及止暈藥(flunarizine)等藥物,也可能引發憂鬱症。藥物引起的憂鬱症與一般憂鬱症的治療方式大不相同,關鍵在於要把導致副作用的藥物停用後,症狀才有改善的可能。

一般而言,藥物濃度下降後,患者的憂鬱與帕金森氏症狀會逐漸緩解,配合抗憂鬱藥物可以快速改善,恢復後通常不需要再額外服用身心科藥物。

周伯翰特別提醒,長期服用藥物時若出現莫名情緒低落、焦慮,或是抗憂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以及無法解釋的動作遲緩、僵硬或吞嚥困難等症狀,都應提高警覺。尤其是原本個性樂觀,卻莫名逐漸變得憂鬱寡言的情況,更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評估是否與藥物使用有關。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