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節氣即將於11月22日登場,象徵天氣轉寒、降水增加,是冬季養生的重要轉捩點。中醫講求「冬令養藏」,若未及時調養,容易為寒邪所侵,導致宿疾復發,應以「補腎助陽、溫肺止咳、活血祛寒」為核心原則。

馬光中醫診所黃建翰醫師表示,小雪過後,許多患者常出現三種不適症狀。首先是體寒怕冷、四肢冰冷,尤其陽氣漸衰者易有四肢冰冷、面色蒼白等症狀,臨床上常用「當歸四逆湯」、「桂枝附子湯」改善血行與寒濕阻絡問題;其次是乾咳、氣喘、鼻過敏,因寒氣漸深導致肺氣不宣,可用「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方劑處理;第三是筋骨痠痛,尤其中老年人易受寒濕之氣影響關節,可用「獨活寄生湯」等方劑驅散關節中的寒濕之氣。
「我曾治療一位因冬季反覆咳嗽多年的中年女性,每到入冬就猛烈乾咳,甚至咳到腰痠,手腳也冰冷。」黃建翰醫師分享臨床案例,「辨證為肺失清肅、腎陽虛,以桂附地黃丸合麥門冬湯加味治療,兩週後症狀明顯減輕,調養約兩個月後完全康復。」

針對小雪節氣養生,黃建翰醫師特別推薦「薑桂黑豆溫腎茶」,適合手腳冰冷、腰痠背重、冬天疲倦怕冷者飲用。此茶以乾薑、桂枝、黨參、杜仲、黑豆及紅棗等材料熬煮,具溫陽祛寒、補腎健脾功效,特別適合女性經期後、體虛寒重者。
在穴位保養方面,黃醫師建議可灸腎俞穴及按摩足三里穴,前者有助補腎助陽、強壯腰膝,後者能提升脾胃運化功能。若能搭配每日溫熱足浴,更能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減少寒氣累積。

黃建翰醫師強調,小雪養生還需注意三點生活調整:作息上應「早睡晚起、避風防寒」;飲食上避免生冷與過度油膩食物;運動則宜緩,以太極、八段錦等「動中有靜、溫而不汗」的方式為佳。
「小雪之際,千萬不要忽略身體發出的信號。」黃建翰醫師提醒,若發現自己特別容易疲倦、關節痠痛或咳嗽頻繁,代表身體需要調養。中醫養生講究順時應節,從生活細節入手,才能真正「未病先防」,溫暖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