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2%人口患心房顫動!醫示警:中風風險增5倍

分享:

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為一般人的5倍,目前全台約有2%人口被診斷為心房顫動患者,其中80歲以上高齡族群的發生率更高達近10%,且若合併慢性病,風險將更高。

今年71歲的吳先生分享,這次講座收穫良多,不僅了解其他監測心跳的最新設備,也會提醒親友多留意自身心跳,若有不適或異常,一定要及早就醫檢查。(圖/花蓮慈濟醫院)

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陳威佐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治療有三大重點,首先是透過抗凝血藥物降低血栓風險以預防中風;其次是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以減少併發症;第三是症狀治療,目標在於維持正常心律,避免反覆發作,可視病情選擇使用藥物控制,或進一步接受心導管消融術來進行節律調整。

在治療技術方面,心導管消融術包括射頻導管電燒(RFCA)和冷凍低溫消融(CBA)術式。2025年,花蓮慈濟醫院引進了衛生福利部於2024年核准的脈衝場消融術(PFA)。

心臟內科陳威佐醫師分享如何預防心房顫動。(圖/花蓮慈濟醫院)
心臟內科陳威佐醫師分享如何預防心房顫動。(圖/花蓮慈濟醫院)

陳威佐醫師解釋,PFA利用極短時間釋放高壓電脈衝,可選擇性電溶異常心肌細胞,不會傷及周邊組織,且能快速完成環形區域消融,手術時間可縮短至1小時左右,不僅減少病人承受的麻醉時間和術後恢復期,更可減少27%復發風險。

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謝仁哲主任提醒,若感到心跳忽快忽慢、節律不規則時,應立即就醫並盡可能在症狀發作時進行心電圖檢查,以協助醫師做出正確判讀。他特別強調,65歲以上民眾應特別留意,尤其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甲狀腺疾病等慢性病,或平時感到心悸、胸悶、頭暈、喘不過氣者,更應提高警覺。

心臟內科謝仁哲主任提醒,若是感到心跳忽快忽慢、節律不規則時,除了自我測量心跳脈搏之外,到鄰近的診所、醫院「做心電圖」很重要。(圖/花蓮慈濟醫院)
心臟內科謝仁哲主任提醒,若是感到心跳忽快忽慢、節律不規則時,除了自我測量心跳脈搏之外,到鄰近的診所、醫院「做心電圖」很重要。(圖/花蓮慈濟醫院)

對於無法及時就醫檢查的民眾,謝仁哲主任建議可考慮使用經衛福部食藥署認證的智慧健康監測工具,如蘋果手錶、歐姆龍心電血壓計或皮下植入式心律監測記錄儀等,這些工具不僅可即時監測心電圖,也能將數據提供給醫師參考。

一位71歲的吳姓病患分享,他曾因心房顫動接受過4次手術,包含電燒治療,術後心跳穩定未再復發。他現在特別配戴智慧手錶隨時監測心跳變化,並呼籲民眾若有不適或異常,一定要及早就醫檢查。

留言衝人氣 4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