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近期房市交易持續低迷,部分區域也出現價格鬆動的消息,但對多數無殼蝸牛而言,買房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特別是在房貸條件收緊、自備款門檻升高的情況下,首購族要跨出購屋第一步,難度比以往更高。那麼,為何台灣房價始終難以明顯回落?房產專家賣厝阿明表示,這背後反映的是「交易量雖減,購屋意願不減」的矛盾現象,他認為,台灣人對「擁有自住房」的渴望從未消退,正是支撐房價屹立不搖的關鍵力量。

賣厝阿明在臉書發文指出,在房市討論中經常出現兩種聲音:一方面是等待房價下跌的首購族,希望出現「合理價」好進場;另一方面則是已擁有房產的人擔心資產縮水,期望房市保持穩定。乍看之下,兩方立場對立,但本質上,這些人其實都擁有購屋需求。
首購族等待時機,是為了早日上車;已有房者則常有換屋、為子女置產的規劃,這樣「人人都想買房」的心理,形塑出台灣房市難以鬆動的獨特韌性。即使買氣低迷,價格卻很難出現劇烈修正。
賣厝阿明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當房屋同時具備「居住」與「資產」雙重屬性時,其價格往往超越單純的供需邏輯。在台灣,低利率、通膨預期,加上根深柢固的「有土斯有財」觀念,使得民眾普遍將房產視為保值工具。這也解釋了為何即便政策不斷打炒房,市場交易量縮減之際,房價仍能維持高檔,甚至在核心區域持續創高。
台灣房市背後也有一些結構性支撐因素難以撼動。首先是營建成本居高不下,土地價格、工資與建材成本不斷上升,使新建案難以壓低價格。其次,主要都會區土地資源有限,特別是雙北、台中、高雄等人口集中區域,剛性需求始終存在。此外,租金不斷上揚,也讓許多人在「租不如買」的思維下,將購屋視為更長遠的選擇。
房市的走勢,也深受民眾心理影響。對大多數家庭而言,房產不只是居所,更是最大宗的財富配置,這種財富效應讓已有房者成為市場的穩定力量。而觀望中的買方,在意識到價格下修幅度有限時,也可能會選擇「認價」進場,進一步形成支撐力道。「怕錯過」的心理,在盤整期尤為明顯,讓價格始終有撐。
賣厝阿明建議,與其一味期待房價大跌,不如務實評估自身需求與財務條件。對自住族而言,關鍵在於是否「買得起」,而非市場是否「跌得夠」。預期未來台灣主要都會區難以出現崩盤式的跌勢,但在政策調控與市場自我調整下,過熱區有機會緩步修正。(文/工商時報)
※免責聲明:本資料由「賣厝阿明 知識+」授權轉載,文中引述之專家觀點、內容分析、個股基金僅供參考,僅為專家意見,並非投資建議,亦不代表中時報系、中天新聞網立場。
※更多工商時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