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已成為台灣男性發生率第三高的癌症,死亡率則排名第六位。國民健康署提醒,男性若出現排尿異常、夜尿頻繁或不明骨骼疼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評估,以利早期診斷與治療,把握治療黃金期。

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及113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攝護腺癌在台灣男性中發生率居第三位,111年發生人數達9,062人,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41.6人。113年攝護腺癌死亡人數為1,897人,標準化死亡率每10萬人7.8人,死亡率排名第六。
國民健康署指出,攝護腺癌風險與多項因素相關,包括年齡、家族史(基因)、種族、飲食及環境等,非單一因素造成。國際研究顯示,尚無充分證據表明PSA(前列腺特異抗原)檢測可有效降低攝護腺癌死亡率,反而可能因過度診斷與治療,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建議,55至69歲男性應在與醫師評估後,充分了解篩檢的利與弊,再決定是否進行PSA檢測;70歲以上男性則不建議進行篩檢。這是因為過度治療可能導致勃起功能障礙或尿失禁等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
國民健康署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建議民眾避免吸菸、規律運動、多吃蔬果,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降低罹癌風險。同時呼籲男性民眾若出現頻尿、排尿困難或骨骼不適等症狀,請勿輕忽,應儘早就醫,由醫師評估後進行必要檢查,把握早期診治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