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加上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而日常飲食是人人都能實踐的癌症風險降低工具。劉博仁醫師強調,癌症預防應被視為老化管理的一部分,而非僅是治療的延伸。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表示,研究顯示身體的慢性發炎會加速DNA受損、降低細胞修復能力,形成癌症容易發生的環境。「吃天然、吃彩虹、吃好油」的飲食原則能有效減少慢性發炎,其中橄欖油、多酚類食物如莓果具強大抗氧化能力,Omega-3魚油可減少促發炎因子,而大量膳食纖維則能調整腸道菌相,降低發炎反應。
血糖控制是另一項防癌關鍵。劉博仁解釋:「研究顯示高血糖、高胰島素與乳癌、肝癌、大腸癌、胰臟癌有明確關聯。」他指出,血糖越高,身體需要分泌更多胰島素,而胰島素作為促生長荷爾蒙會刺激細胞快速增生,長期下來成為癌症的溫床。
為改善這種情況,專家建議採取低GI飲食、攝取足夠蛋白質、實行限時進食以及多食用原型食物。「吃太甜、太白的食物會讓身體像坐雲霄飛車,穩定血糖就是讓細胞不要被過度刺激,」劉博仁說明。

腸道健康同樣影響癌症風險。劉博仁引述近年研究指出,腸道菌相能影響免疫細胞功能、慢性發炎程度以及身體清除致癌物的能力。他比喻:「你的腸道菌就像家裡的保全系統,養好腸道,免疫力才能正常監控異常細胞,不讓癌細胞趁機生長。」
針對日常實踐,劉博仁提出五項具體建議:每天至少攝取七份多色蔬果、減少加工肉品與甜食攝取、每週食用深海魚或補充Omega-3、採用地中海飲食作為生活方式,以及每日攝取足夠纖維以維護腸道菌健康。
「這些不是高難度技巧,而是生活習慣。真正有效的防癌,靠的是長期的小決定,」劉博仁強調,「我們每一天吃下去的每一口食物,都在幫身體做修復或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