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翁心臟收縮剩15%!醫用「心室馬達」成功救命

分享:

72歲林姓男子因心臟衰竭併發多重器官衰竭,生命岌岌可危,臺中榮總心臟重症團隊採用新式左心室軸型幫浦輔助,成功完成高風險心導管手術,讓病人重獲新生。

72歲林姓男子因心臟衰竭併發多重器官衰竭,生命岌岌可危。(示意圖/Pixabay)

林姓男子11年前曾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及生物瓣膜置換手術,去年因體力衰退、活動時呼吸困難就醫,發現繞道手術銜接的血管已完全阻塞。他在他院接受二尖瓣膜逆流行緣對緣修補術後症狀未改善,轉至臺中榮總求助。

臺中榮總心血管重症加護科鄭諭聰主任指出:「正常心臟一次收縮打出50%至70%血液,但病人冠狀動脈多處完全阻塞且嚴重鈣化,繞道手術銜接的血管也塞住,心肌供血只剩正常的1/4,導致左心室收縮功能僅剩15%。」病人當時已出現肺水腫、呼吸衰竭及急性腎衰竭,需使用正壓呼吸器供氧與洗腎治療。

病友們與鄭諭聰主任(右四)及傅雲慶院長(右五)一同切蛋糕,慶祝治療後重獲新生。(圖/台中榮總)

醫療團隊為病人安排高風險複雜性心導管手術,採用左心室軸型幫浦(Impella)輔助。鄭諭聰主任表示,這項新式裝置管徑小、併發症風險低,適用於高齡重症患者,但目前未納入健保給付,需自費約130萬元。

手術成功後,病人順利脫離呼吸器及洗腎,水腫改善,心臟功能逐步恢復。8月2日,他在臺中榮總首次舉辦的心臟重症病友同樂會上分享治療經驗,200名病友及親友共同參與。

病友林先生(右一)跟家人(左一)與鄭諭聰主任(中)合影。(圖/臺中榮總)

鄭諭聰主任進一步說明,傳統葉克膜雖有健保給付,但血管併發症較高,相較之下,Impella更適合高風險心導管介入治療及需短期降低心室負荷的重度心臟衰竭患者。臺中榮總目前已成功治療12名重症病人。

鄭主任也提醒民眾,預防心臟衰竭應從控制三高做起,養成低鹽、低膽固醇飲食習慣,避免抽菸、嚼檳榔及過度飲酒。已有心臟病史者應規律服藥,若出現走路喘、腳腫、疲倦等症狀應及早就醫。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