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血管內皮細胞就像血管的「皮膚」決定著血液怎麼流、會不會發炎、甚至癌細胞能不能趁虛而入,只要血管內皮健康,就能夠有效降低罹患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
醫師張家銘在臉書粉專「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指出,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身體裡最沉默、卻最影響健康的角色,就是「血管內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s)」,這些細胞就像血管的「皮膚」,看不見也摸不到。
這層血管內皮健康時,血流滑順,發炎少,不過張家銘說,當出現內皮功能障礙,沒有感覺,但非常危險,它會讓血管失去保護力,使白血球亂竄、血小板亂黏、發炎因子湧進血管壁,久了演變成高血壓、動脈硬化、中風或心肌梗塞。

張家銘提醒,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不只能瘦身或燃脂,還能喚醒血管內皮的修復力。他舉例,快走、深蹲、爬樓梯,當血液流動加快,會刺激內皮細胞釋放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的物質,不但放寬血管,也能預防血小板亂黏、防止血栓、降發炎、抗老化。
不僅如此,飲食管控也非常重要,張家銘說,高糖、高油、加工紅肉、炸物、含糖飲料等食物會讓內皮發炎、一氧化氮變少、血流變慢、血壓上升,表面看起來還好,但它們在裡面慢慢啃蝕血管的彈性。
因此張家銘建議,平時多攝取深綠色蔬菜(例如菠菜、芝麻葉)、含多酚的食物(例如藍莓、葡萄、黑巧克力)、含抗發炎的Omega-3食物(例如橄欖油、堅果、深海魚)、豆製品及全穀類則能穩定血糖又顧血管。

另外,長期壓力會讓交感神經過度活躍,皮質醇升高。張家銘指出,一氧化氮被抑制,內皮細胞變得乾燥脆弱,會讓血壓升高、發炎變多,進而增加心血管風險。
因此張家銘特別強調,「睡好覺」不只能情緒穩定,也是血管每天修復最關鍵的時段,「平時多走一段路、少喝一杯飲料、早睡半小時、吃一口深綠色蔬菜、放慢呼吸,讓血管內皮細胞回復彈性,也讓身體的內在節奏回歸平衡。」(CTWANT)
文章授權轉載自《CTWANT》血壓正常仍要注意!醫揭「隱形血管危機」 恐突中風、心肌梗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