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姿勢不僅反映身體狀態,還可能透露出大腦健康的訊息。日本一項研究指出,步幅較短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步幅較長者的三倍,提醒民眾關注日常行走方式與認知功能的關聯。

日本長壽科學研究專家谷口優在其著作《大步走,不失智!:步幅加大5公分的走路革命》中提到,行走功能是大腦健康的重要指標。研究顯示,步幅與大腦功能有顯著關聯,步幅越短,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越高。此外,若步幅較大但步態突然不穩,也可能是大腦與腳部神經迴路出現問題的徵兆。
進一步分析顯示,步幅與失智症的關聯涉及多個層面。首先,大腦頂葉萎縮會導致步幅變窄與步行速度減慢。其次,大腦額葉、枕葉及後扣帶皮層血流量減少,也會影響步幅與行走速度。若血栓堵塞情況嚴重,甚至可能提高腦梗塞的風險。最後,當大腦堆積「β澱粉樣蛋白」等廢物,與阿茲海默症相關時,步行速度同樣會受到影響。
谷口優建議,不論男女,理想步幅應以65公分為目標,可透過斑馬線上的枕木紋間距進行簡單測試,確認是否能輕鬆跨越。若目前步幅不足,也可從每次增加1至3公分開始逐步練習。他強調,雖然目前無法確定加大步幅是否能直接降低失智風險,但在一項與NHK合作的節目中,12位老年人接受大步行走的建議後,一個月內有8人的認知功能退化趨緩,甚至有所改善。

為了提升行走能力,谷口優提出了一些實用方法。他建議透過「快速深蹲」鍛鍊肌肉,與一般深蹲不同的是,膝蓋彎曲角度不必過大,關鍵在於不中途休息,以10次為一組,過程中注意膝蓋不超過腳尖,若感到吃力可扶著椅子練習。此外,「坐姿前彎伸展」也有助於提升身體柔軟度,無法觸及腳底者可利用毛巾輔助,雙腳伸直並順勢前彎,幫助放鬆筋骨。
行走時的姿勢同樣重要。谷口優提醒,應收緊肛門、保持骨盆與軀幹挺直,目光平視前方,雙臂用力擺動,如同獅子般昂首闊步。此姿勢有助於活化肌肉與大腦,增加氧氣攝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從而提升整體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