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亂擠粉刺了!食藥署揭密:鼻貼拔出來的不是粉刺

分享:

食品藥物管理署近日提醒,臉上出現的「小黑點」並非全是需要立即處理的粉刺。根據食藥署化粧品粉絲團「TFDA 化粧品安全使用」在臉書發布的最新說明,臉部常見的毛孔現象可分為三種,而許多人習慣使用鼻貼布清除的物質,實際上是正常的皮膚代謝產物。

食品藥物管理署近日提醒,臉上出現的「小黑點」並非全是需要立即處理的粉刺。(示意圖/123RF)
食品藥物管理署近日提醒,臉上出現的「小黑點」並非全是需要立即處理的粉刺。(示意圖/123RF)

食藥署指出,最常見的三種毛孔現象包括黑頭粉刺、白頭粉刺和皮脂管絲。其中,黑頭粉刺多出現在鼻翼、下巴和額頭等部位,是由增厚老化的皮脂和氧化角質所形成,擠壓後會出現「角栓樣」物質。白頭粉刺則因皮脂腺口堵塞所致,呈現微凸發亮的白點,較難擠出且容易引發發炎。

對於這些毛孔問題的處理方式,食藥署建議採取不同的保養策略。針對黑頭粉刺,建議使用去角質產品,但需避免過度清潔;而白頭粉刺則應使用角質調理與控油產品,同時克制擠壓的衝動。

許多人使用鼻貼布拔出的細長油脂條,其實就是皮脂管絲,這是由皮脂與角質氧化組成的正常代謝物質。(示意圖/123RF)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種現象——皮脂管絲。食藥署強調,這是一種正常的新陳代謝現象,外觀呈現灰白至淡黑色,會讓毛孔看起來油油的。「許多人使用鼻貼布拔出的細長油脂條,其實就是皮脂管絲,這是由皮脂與角質氧化組成的正常代謝物質。」

在日常保養方面,食藥署也提供了正確的清潔方式。根據其官方臉書粉專建議,洗臉時應以溫和方式進行,切勿過度用力搓揉。「洗臉劑的主要功能是清潔肌膚、帶走髒污,而不是洗掉粉刺,因為粉刺位於毛囊內部,單純靠洗臉劑難以完全去除。」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