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鏽鋼鍋具因具備耐用、導熱快、價格實惠等優點,在台灣家庭中幾乎是不可或缺的日常廚具。而市面上常見的304、316、200與400系列到底有何差異?許多消費者在挑選時並不清楚編號背後的真正意義與功能。為此,食藥署就與《食藥好文網》合作,發文來詳細解釋。

根據《食藥好文網》報導指出,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陳泰源表示,不鏽鋼其實是由鐵作為基礎金屬,再加入鉻與鎳等元素,提升其抗腐蝕與抗氧化的能力。只要鉻含量超過10.5%,就具有基本的不鏽特性。而常見的標示「18-8」、「18-10」,分別代表其中含有18%的鉻與8%或10%的鎳,這些配比會影響耐用性與抗酸鹼能力。
陳泰源表示,根據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不鏽鋼依其加工方式與金屬比例可區分為200、300與400系列。其中,市面上最廣泛使用的是300系列,占約七成,最典型的為304與316兩種。304因其穩定的抗鏽能力,非常適合用來製作餐具與鍋具。
而316比304多添加了鉬元素,對氯成分的抗蝕能力更強,因此不僅應用於高鹽分湯品,也常見於醫療器械中。至於200系列則因為鎳比例較低、錳較高,在抗腐蝕表現上不如300系列,較易生鏽。400系列則硬度較高,經常被用來製作刀具。
對於坊間盛傳「200系列不鏽鋼會溶出過量錳、影響健康」的傳聞,陳泰源引用食藥署於民國101年的溶出實驗澄清,200系列錳的溶出量其實遠低於吃下一碗糙米飯所吸收的錳含量,且錳本身為人體必要的微量元素,因此在正常使用情況下不必過度憂慮。
市面上常見以磁性或厚度來判斷不鏽鋼好壞的方法,陳泰源提醒這些都並不準確。磁性與厚薄會隨製程與材料比例改變,並不能當作品質絕對指標。建議消費者挑選時應根據實際用途,確認材質編號,並購買來自可靠品牌與通路的產品,才能確保安全與耐用性。
至於如何延長鍋具使用壽命,陳泰源也特別提醒,不鏽鋼之所以能夠「不生鏽」,是因為表面會自然生成一層防護膜阻隔氧氣與水分。但若長時間接觸酸鹼或處於潮濕環境,仍可能導致這層膜被破壞。日常使用後應徹底清潔並擦乾,避免積水與殘留食物,才能維持鍋具的品質與安全。若出現生鏽、沾黏等異常現象,也應即早汰換。(CTWANT)
【更多CTWANT報導】
台南小吃名店遇熟客「賒帳100元後人間蒸發」 老闆數月後得知真相沉默了
工作8小時沒休息!廣州男閉眼3分鐘慘被公司開除 法院判決大逆轉